在工作一线淬炼青春与梦想
——记全国技术能手、烟台职业学院毕业生姚海锦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全国首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烟台大工匠,烟台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却没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就是烟台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2005届毕业生姚海锦。
2002年,姚海锦背上行囊,来到烟台职业学院,开启3年求学之路;2021年,他再次回到烟台职业学院时,被聘为学校思政工匠导师。经过19年的奋斗,翩翩少年成长为令人尊敬的“大工匠”。
“我上学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所以没留下太多照片。再和老师合影,已经是站在报告厅的讲台上了,真的是既熟悉又陌生。”姚海锦回忆里的学生时代很简单。那时,实训设备不如现在发达,也没有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赛可以参加,所以他能做的,就是踏实学好每门课程,把专业知识和技能钻研透彻。
生活中的姚海锦话不多,很朴实。但他只要站在机床前开始操作,整个人便散发出专注的“光”,话也多了起来,不停地向老师请教。“我当时教2002级机电(4)班数控编程这门课,姚海锦是我的课代表。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他都特别认真,成绩也很好。我经常会把他车的零件放到展示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样板。”姚海锦昔日的老师、机械工程系专业教师许玲萍对他赞不绝口。
大三实习期间,姚海锦进入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毕业后,他直接留在公司工作。为更好地胜任工作,他自学英语及电气、机械、液压、气压等专业知识,多次参加国内外技能培训,在不断精进专业的同时,实现了与机床设备厂家人员的英语交流,通过远程协助,多次独立破解技术难题、完成维修任务。
在冰轮公司,姚海锦负责维修的加工中心设备,承担着公司核心产品压缩机核心部件的加工任务。这些机器大多是从日本、英国、德国等进口的高精尖设备,单台价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如果所有设备通过机床厂家进行维修,每年维修费用约需140万元,而且机床厂家维修需要时间,往往会影响生产进度。经过十几年的维修实践和精心钻研,姚海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熟悉了发那科、三菱、马扎克、森精机、西门子等公司的设备,设备故障判断准确率和修复率在95%以上,尤其对一些没有技术资料的数控设备,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及时修复。他每年为公司节省维修费用100余万元,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成为公司重点设备的“守护神”。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姚海锦还不断创新。他通过改变控制信号,大胆用西门子驱动器6RA70替代原厂件,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了英国Holroyd机床维修;通过修改系统内部PMC程序及内部参数,实现了TH54100X140A数控龙门铣床,操作者可以一键操作修改参数,解决了无法独立拆装A轴的难题;他还更改刀库计数方式,更换高频率检测开关,系统内部增加控制程序,更改PLC程序,增加报警功能,解决了SOLON 3换错刀、换挡停止、托盘交换后无法夹紧和安全防护不到位等缺陷……“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姚海锦真正实现了在他擅长的领域里“将热爱贯彻到底,把专业做到极致”。
“现在,有些毕业生工作后频繁跳槽、换行,很难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下去。而姚海锦扎根一线,一干就是10多年,这一点十分可贵,也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姚海锦在校时的班主任、现汽车与船舶工程系教师李绍春介绍说。
从一名实习生到研发制造事业本部运营部维修工、高级技师,姚海锦用了16年。这16年里,他多次放弃转岗机会,矢志不渝地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维修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姚海锦还勇担社会责任。作为姚海锦工匠工作室带头人,近3年来,他培训维修和操作人员100余人次,其中,10人取得高级技师职称、15人取得技师职称,每年进行技术改革40余项。他利用自身所学,打磨精湛技术,用技能创造社会价值,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荣获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烟台十大工匠”称号。
“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时代工匠,是我的一生所求。”姚海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匠心守初心,在一线淬炼青春与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工匠”。
姚海锦(右二)被聘为劳模工匠思政导师
姚海锦(左二上)开展理论授课培训
姚海锦(右)对员工进行操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