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读《中国智慧教育学》有感
《养正遗规》有云:“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王宝寨老师的《中国智慧教育学》一书几经努力终于出版了。此书是根据王宝寨老师2019年暑假在大连举办的一次传统文化进校园培训班上的讲座——《〈学记〉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整理而成的。此前,我也曾两次邀请王宝寨老师到我所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教师们讲解《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后来,有的学校还有需求,奈何疫情出现,他始终没有成行。虽然我也参与书稿整理过程,对书里的内容比较熟悉,但当我收到成书时还是很激动,迫不及待地捧读了一遍。对本书期待的原因有二:其一,可以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感知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其二,可以更好地审视今天的教育,找到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教育突破。
相传,《学记》是乐克正所作,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学记》全书一共20小节、1229个字,篇幅极短,但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顺序、教育原则、教育的兴废等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施教行为。可以这样讲,今天的教育理论,无论是在深刻性、全面性,还是在系统性上,都难以望其项背。仅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敬业乐群”“长善救失”“化民成俗”“师道尊严”等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就能感受到《学记》的经典所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规模虽然扩张很快,质量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差距,比如有些学生存在校园欺凌、沉迷网络、早恋、精神抑郁等情况,不一而足。其主要原因就是育人不到位,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内驱力不足。就像王宝寨老师讲的,学生内驱力不足,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篮球,怎么拍它也蹦不高。所以,学校只有弥补育人的不足,健全教育制度,才能实现做人做事“两条腿走路”,使中国教育步入正轨。在育人方式方面,不能一味学习西方,因为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恰恰传统文化讲究“修身”,讲究“行有不成,反求诸己”。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传统道德教育是中国育人方式 的不二选择,它能唤醒孩子的良知。这些年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学记》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次序。现代教育急需传统教育智慧的滋养。
在对教育乱象丛生的迷茫中,我们不妨回到原点,回归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去找寻答案。这就是《中国智慧教育学》出版的意义所在。《学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专著,学习《学记》能让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使中国教育走上正轨。如此好的传统教育智慧,了解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文化断代,传播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是能够结合教育实际透彻且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的人,少之又少。王宝寨老师讲解的《学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方面得益于王宝寨老师传播传统文化多年,足迹遍布全中国,受益者可以以亿计;一方面得益于其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情怀。我与王宝寨老师相识多年,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王宝寨老师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怀。我所在县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就是王宝寨老师亲自指导、长期关怀的结果。王宝寨老师传播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立足经典,依据经典,从不断章取义,搞我知我见,我听过的课程就有对《论语》《大学》《孝经》《学记》等的讲解,而且他始终把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二是经典生活化,通过用经典诠释教育,又通过教育实际诠释经典,让高深的经典走进生活,让基层教育工作者能接受、能理解,更多地惠及教育。王宝寨老师的每场讲座都非常受教师们欢迎,这就是原因所在。
学习传统教育智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王宝寨老师说:“中国历史已经走到了文化自信的当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盛世的出现大都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巩固政权,以军事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富民强国,以经济为主;第三个阶段是走向盛世,以文化为主,而且是本民族的文化。现在,我国就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发展文化、复兴民族文化的阶段。”恰如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余小茅所说:“为了让中国教育、中国文化不再被庸人困扰而陷入无边的黑暗中,我们有责任为中国教育、中国文化找寻光明,为中国教育、中国文化注入一种本已丰厚的古典资源,以真正提升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品质和趣味。待到中国教育、中国文化‘功德圆满’之时,一定是中国人立足本民族悠久灿烂文化之高地上,以博大沉宏的宽阔胸襟接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