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智慧诞生于实践 充盈着“有心、用心、爱心”的倾情奉献 尊师重道 教书育人 优秀父母的成长之道 翩翩红叶舞霜秋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智慧诞生于实践

——评从平淡中见真知的《家常课对谈》

□ 郑芳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的《家常课对谈》一书,记录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管建刚与11名“习课堂”一线实践者的对话。他们谈的不是“高大上”的理论架构,不是自上而下式的实践指导,更不是对“习课堂”空洞的赞美;而是在学校中真实发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们的亲身经验,是每名教师都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他们在实践中用智慧破解了“习课堂”的一个个难题,为一线课堂带来了真实的转变。

“习课堂”是管建刚及其团队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以“习”为中心,以“学生习会”为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良好习惯的养成。“习课堂”的教习内容以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一节课有4项任务,通过“读—习—读—习”4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现“刚需作业不出校门”。这无疑是符合“双减”政策核心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习课堂”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读与习的具体内容,而且配备了“电子闹钟”“激励印章”“管理Q币”“管理口令与手势”等课堂管理工具与手段。然而,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样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否带来了限制,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看过这本书,你会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

“习课堂”强调时间管理。任务单上每项任务都有相应的建议用时,在课堂上,师生需要默契高效地配合,确保完成学习任务。面对什么都不懂的一年级新生,教师许玲燕意识到,要想顺利开展“习课堂”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翻书、找题这种在其他年级教师看来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她眼里却是“必修课”。她从教学生认识页码、题目序号,学会用书签、直尺开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并设计了翻书、翻任务单比赛,使学生学会根据教师的指令迅速作出反应,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畅。期末复习是一学期中最紧张、忙碌的一段时间,不仅要将整个学期的知识点复习一遍,而且要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习题。教师忙得焦头烂额,学生也学得疲惫不堪。教师王佳从“习课堂”任务单中获得灵感,通过自己编写知识任务单,采取“一课一复习、一单元一复习、边讲边复习”的方式,将复习的功夫分散在平时,扎实打牢基础;期末根据学情、考情整理专题任务单,精打细算、合理规划复习时间,使期末忙而不乱、高效有序。

“习课堂”强调激励。“管理Q币”是“习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更好地发挥Q币的激励作用,教师刘丹梅成立了“Q币银行”,设置了“总行长”“支行长”“收银员”“督察员”等职位,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则,使奖惩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添设“Q币银行财富榜”,针对学情设置“脱贫致富中心”,并且将Q币的使用与跳蚤市场结合,使Q币成为能消费的货币,以此激励学生“勤劳致富”。教师钟少秀看到了Q币在班级管理中的巨大效用,不仅将其用于课堂管理与作业管理,而且用到了路队、课间、午餐、午睡、班级活动等校园日常生活管理的各方面,拓宽了Q币的使用范围,使Q币成为建立班级良好秩序,增强班级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的“万能币”。

“习课堂”强调示范。“‘习课堂’认为,示范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经济、最有效、最简单的‘教’。”为做好朗读示范,教师樊小园在课前反复朗读课文,标注易读错的字音,碰到难读的重点句甚至找来名家视频反复练习,在提升自身的同时预判学情,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为做好答题示范,她将每一课的任务单都认真地做了一遍,边做边思考答题重难点,并总结答题经验,讲评时交流分享,促进学生答题思维的形成。还有写字示范、写作示范等,樊小园不仅在许多方面均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而且注重发挥同伴示范的作用,从学生中选出“朗读小先生”“写字小先生”,代替教师的角色。此举既鼓励了学优生,激励其他人努力向同伴看齐,又为教师省出时间进行个别指导与课堂管理,一举两得。

像这样的智慧光点散落在书中的角角落落。翻阅全书,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限制并不一定会给教师们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戴上手铐和脚镣,它其实为教师们打开了另一扇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有了“习课堂”,教师们能够从关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中解放出来,转而将精力投注到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通过任务单落脚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上,针对实际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习课堂”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了攀爬的脚手架,而高楼的建成则需要教师们一砖一瓦地垒砌,每个人的“习课堂”都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书中没有晦涩高深的学术语言,看似日常教学的“碎碎念”,朴素的语言中实则隐藏了教师们在长年累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沉淀的真知灼见。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习课堂”在一线教学中的真实样貌与效用,可以看到实践者的理解与创造,可以看到“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笔者相信,它能为广大教师带来不少启发。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