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新生立“规矩”
新学期,我接手了一年级。开学不到一个星期,我发现班里有的学生不适应:下课后出去迷路了,上课时找不到教室;课堂上吃零食、来回走动;早晨上学迟到;一遇到问题就哭鼻子……
周末,我接到同事的电话。她告诉我:她一个邻居的孩子在我班,孩子的妈妈给她打电话反映我的态度,说我的严肃让孩子不适应,有些害怕,说不想上学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呢?于是,我赶紧拨通了学生妈妈的电话,询问她具体原因,并向她解释我的教育理念和学校规定。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做好幼小衔接,学校和教师要用必要的“规矩”来约束孩子,老师的面孔因此会有些威严。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建议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小学的 “规矩”,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比如,上课时不要吃东西和喝水,有事情需要解决的时候,也要提前举手示意老师。同时,要和孩子讲一讲上小学和上幼儿园的不同,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妈妈很客气,表示理解,并说会全力配合我的工作。
挂了电话,我自我反思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心想:自己真的那么吓人吗?也许吧!刚刚来到小学的学生们对一切都还不熟悉,我的确需要更有耐心,告诉他们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必要的“规矩”,为他们补上“规矩”这节课,帮助他们树立“规矩”意识,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新生活。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起立站直。我说,这样做是一种礼仪。可是,当我喊到帅帅(化名)时,不知什么原因,我连喊了3遍,他还是像没事儿人似的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我想:他也许是没有记清老师的要求。于是,我又讲解了一遍要求,并让其他同学示范。随后,我来到他的桌前,亲自为他示范。他不住地点头,连连说 “我懂了”,并激动地向我道谢。果然,下午上课时,我一叫到他的名字,他立刻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我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全班学生为他鼓掌。近期的课上,任课教师都夸赞我们班的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回答问题时懂“规矩”。
午休的结束铃声刚停下,班里便传出了啜泣声,我顺着哭声看过去,是阳阳(化名)那个“小不点”。我走近他,他脸上还挂着泪珠。我轻轻地把他搂过来,问他怎么了。一开始,他不说话,我轻柔地摸了摸他的头安慰他。最后,他说是因为没有睡够,所以不愿意起。我微笑着对他说:“我们是小学生了,中午要午休,更要按时醒来,否则会影响下午听课的。”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说:“我以后会注意的。”就这件事,我在当天的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开了“作息时间有‘规矩’”微班会,同时,在家长群里分享了规范学生作息时间的指导意见,赢得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
“开学第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后说,老师比他们幼儿园的‘妈妈’凶,我们都有些忐忑。昨天,我在校门口刚接到孩子,孩子就一个劲儿地说他们老师这也好、那也好。问其原因,孩子说,班上的谁谁午休结束后哭着说没睡醒还想睡,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把他搂过来,摸着他的头跟他温柔地讲‘规矩’。孩子讲述的那个情景让我好感动!‘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亲近、信任老师,树立起老师的威信。同时,我们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在校守‘规矩’,在家讲‘规矩’!”一名家长在群里这样留言。
“新晋”小学生,对小学生活感到新鲜而紧张。为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学习生活,教师要让新生学习“新规矩”,同时也要教会家长学习“新规矩”。家校同心同向同力,孩子们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