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滨州医学院 书写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共美”答卷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供给服务亟待加强 在课程教学中讲好“思政大课” 青岛理工大学 构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张一静和她的130个“特殊家人”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滨州医学院 书写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共美”答卷

□ 记者 孙荣光 通讯员 崔 岩

1985年,滨州医学院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开了中国残疾人特殊高等教育的先河。

2012年,滨州医学院成为全国首个招收视障大学生的医学院校。

2013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省内率先成立康复医学院。

2018年,作为医学院校在全国首次招收听障大学生。

2019年,成立康复学部,探索推进“医教康”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

2021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首批1011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其中,唯一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医教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来自滨州医学院。这是山东省医学院校在新文科实践项目上实现的新突破……

在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个节点上,滨州医学院都站在了前沿。37年来,先后有1500余名残疾大学生在这里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在该校特殊教育学院,2020级中医学(针灸推拿)的视障学生冯豪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大学生活。多媒体教室里,冯豪可以利用语音辅助功能熟练使用电脑,并通过盲文讲义、图书进行阅读。

“学校的无障碍设施很贴心,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整洁的宿舍里,冯豪还谈到了他的课外生活。他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关注球赛,尽管看不见,但体育比赛的精神和氛围令他着迷。

谈起职业规划,冯豪很有信心:“优秀的学长、学姐给了我动力,一方面,我打算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将来做医生或者教师;另一方面,我也关注新兴职业,有声读书主播或自主创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曹同涛认为,做好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制机制、支持保障措施这5件事,是办好高等残疾人教育的基础。

据悉,30多年前,学校就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残疾大学生分类培养,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探索,逐步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医教康”有机融合的高校残疾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校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记者看到听障和视障生智慧教育:无障碍图书馆、无障碍媒体工作室、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残疾大学生康复训练场、学习资源中心等现代化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声光控制提示、无障碍导航、精准定位、一键求助、电子围栏、智能门禁等智慧装置更是随处可见。此外,学校为残障学生建造了门球场、盲人冰壶等适合他们的运动场地,让他们也可以在运动场上肆意挥洒汗水。

“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康复,是学习的基础。”曹同涛称,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的做法。残健融合,即残疾学生在相对集中教育管理的同时,与健全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教康结合,就是把教育过程和残疾学生的康复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促进其肢体、心理、社会能力的综合康复。

在学习与就业方面,曹同涛介绍,如今,学校医、理、工、管、教等学科正在逐步实现残疾学生招收的全覆盖。2012年起招收视障生学习中医学,2018年起招收听障生学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以听障学生为例,过去,听障生主要局限于艺术类、计算机类专业;近年来,学校开设的口腔医学技术相关专业就业前景好,学生的社会认可度高。”曹同涛称。

据悉,残疾大学生从滨州医学院毕业后,许多成为医疗、科研领域的骨干,其中近400人考取了研究生。

刘杨是该校残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刘杨出生后被医院诊断为脊膜膨出,12岁时出现脊柱畸形。考入滨州医学院后,由于病情严重,刘杨数次接到病危通知书。在学校和校友的帮助下,北京一所医院为刘杨量身制定了极具挑战性的脊柱内固定手术。

术后返校后,刘杨在学校所在地烟台市发起成立了爱心社团“承光心汇”,组建了全国第一支高校器官捐献志愿宣传服务队。他还成立了“康乐希”残疾人全面康复团队,2019至2020年,累计为当地7万余名青少年进行了脊柱侧弯筛查。

“我的心愿是,终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点,而非缺陷。”这是刘杨的心愿,也是残疾大学生们努力学习、积极康复的动力。

“沿着人生轨迹前行,总是需要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与动力。在滨医,残健融合的理念融入整个校园,视障学生一样可以考取各类证书,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残疾人观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冯豪如是说道。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