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教育部4月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共涉及16个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为未来10年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新课标的一大改变是将音乐、美术这两个学科进行整合,还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等,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统称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融会贯通,进行跨领域转化,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内容通过各学科安排及九年总课时比例表来看,艺术课程的课时量仍占9%—11%,和旧课标的占比基本保持一致。但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丰富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除语、数、英的竞争之外,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教育的焦点,“死读书”的时代已经过去。
那么,对比新旧课标,新课程标准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设置,加强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组织与实施。同时,新课标明晰了学业的要求,虽与旧课标一样是分学段设置学习任务,但更加强调学生学习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重视以真实任务与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转变。音乐学科也紧紧围绕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设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音乐情绪情感等14项具体学习内容,使内容更加清晰明确。并且细化学习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让教师知道该怎么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除此之外,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活动,凸显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科间的关联性,带动了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了实践。
针对这些“新”变化,我认为,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更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深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当然,这对艺术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那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吉家小学为例,该如何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使课堂体现出学科的美育价值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设计并实施教学。其次,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并且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再次,要注重课程的感知体验,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最后,便是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去辅助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此外,对一线教师来说,新课标明显提高了对教学的要求,特别是“新三科”的加入,因此增强自身专业功底,加强自身的综合性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当前每名艺术教师的“必修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笔者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终能“拨开云雾见月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新课标的学习必须不断深入,要学懂、学深、学精、学透,并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使得课程朝更多元、更综合、更开放的方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