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在中文系学写作(下) 诗语情怀 浣溪沙•铁骨生辉 煎饼岁月 八棵银杏树 文质相宜方为美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杏坛随笔】

文质相宜方为美

□ 朱年强 周旭

在《论语•雍也》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意思是说,质朴胜过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即“中庸之为德也”。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两则小故事,一则是《秦伯嫁女》:“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意思是,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公子为她准备好打扮用的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70人。她们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作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寓意人的眼睛只盯着衣服华丽的婢女,结果却丢掉了真正的主人。

另一则是《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是,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个装珠宝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了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寓意郑国人两眼只盯着精致的木匣,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

这两则故事都是讲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而闹出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笑话。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洞察力,分清事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做好。

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引用《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的故事,并以此说明“文”与“质”的关系。“昔秦女嫁晋,从文一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熏桂之椟,郑人买椟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复在于兹矣。”意思是,从前秦国的国君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随从陪嫁女都打扮得很漂亮,结果,晋人看重陪嫁的女子,而看不起君王的女儿;楚国人把珠宝装在用香料熏过的精致的匣子里,后来把宝珠卖给郑国人,结果,郑国人买了匣子,而退还了宝珠。如果写议文只讲究华丽的文辞,使文辞掩盖了所有的道理,枝节胜过了主题,那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笑话,便又出现在这里了。

刘勰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创作的领域中,用来比喻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质”必须以一定的“文”表现出来,而“文”又必然反映出一定的“质”。并且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提出“文附质也”“质待文也”“述志为本”的观点,也就是说,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而形式又总是反映一定的内容。尚“质”轻“文”,或尚“文”轻“质”,都是片面的。并认为“质”占主导地位,“文”充分表现“质”,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克服“为文造情”的形式主义倾向,坚持“为情造文”的创作原则。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选择合适的体裁来安顿思想,运用恰当的风格表达心情,这样才“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撵藻”“文不灭质,博不溺心”。 同时,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得太过,否则“采滥忽真”,只会“言隐荣华”“味之必厌”。他还用形象的比喻来论证,“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翡翠装饰的丝线作钓索,桂花作钓饵,反而钓不着鱼;吴锦虽美,但容易变色;木槿花虽艳丽,但朝开暮落。刘勰虽主张“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却又“恶文太章”,主张“贵乎反本”,回到真性情上来。以情理为主,然后结音、撵藻,讲究声律、对偶、辞藻、文采,只有辨清情的真伪与采的正杂,“联辞结采”才能情采并茂、文质并重,才能“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