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合课程、五育并举、多元激励”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
“普特融合”擦亮每一颗星星
11月23日,合唱比赛间隙,诸城市开发区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小彤与同学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完全不像一名因先天性心脏疾病导致智力欠佳的孩子。“刚才,我唱得很卖力,老师还表扬我了呢!”说这句话时,小彤脸上露出得意的神采。
“每名学生都是一颗星星,特殊学生也是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每一颗星星!”该校教师王守鹏拍着小彤的肩膀说。
小彤的例子并非个案。近年来,该校构建起“融合课程、五育并举、多元激励”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正深度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
融合课程 无痕“随班”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使特殊学生在限制较少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以便回归主流社会。学校坚守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初衷,坚持把隐性课程开发放在首位,注重融合课程构建,将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融于普通教育的每堂课中,渗透于学校组织的每次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求。目前,该校各学科、各学段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都已制定了翔实可依的融合性课程方案。
每天放学后的半小时,小彤的各位学科教师都会聚在一起开展教研。“小彤在融合课程中成长,我们也在融合教育中受益良多。”王守鹏说,在融合型课堂中,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利用差异化的个体表现,找准学生的优势领域,分类分层设计,最终实现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均衡编班的背景下,这也为我们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提供了思路。”王守鹏说。
“五育并举” 赋能“随班”
“小涵的绘画作品荣获一等奖,让我们以掌声欢迎她上台领奖!”11月21日,一场班级颁奖仪式将随班就读学生小涵推到台上。小涵患有先天性耳疾,长期以来,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如今,在领奖台上却阳光自信、落落大方。小涵的蜕变见证了“五育并举”式随班就读方案的落地见效。
随着随班就读学生的增多,学校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德育、体育、美育和家庭教育体系,通过个性化校本课程的设置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目前,围绕全人办学理念,已构建起“爱心”“爱智”“爱美”“爱身”“爱动”的“爱+”课程体系,实现了“一人一案”“一生一课表”,为随班就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学校还将随班就读学生康复性课程创新拓展为全员参与的趣味运动课程与趣味心理课程,纳入“校本课程超市”,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在课后服务时间“走班”实施,推动随班就读课程体系的“反向融合”。随班就读学生得以与普通学生一起获得肢体训练、心理疏导、教学辅导、行为矫治、缺陷补偿等服务,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扬长补短、发挥潜能,逐步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多元评价 激励“随班”
11月23日,四年级班主任丁术国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学生《成长驿站》评价手册,手册封面是学生动手制作的。丁术国抽出患有先天性精神疾病的学生小瑞的手册,只见它的封面图形虽略显稚嫩但配色温暖绚丽。翻开评价内容,只见小瑞竟然获得了优秀等次,附带的每条评语也格外暖心。
学校针对不同类别的随班就读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全面,既涉及普通课程内容,又包含个别化课程内容;既评价知识的学习,又评价能力的获得,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扬长教育和潜能开发。“以小瑞的评价项目为例,该项目融合了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内容,等级也是根据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划定的。这充分体现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丁术国说。
为使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该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评价支持体系,让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整合。“在期末的课程评估测试中,我们请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参与问卷调查,反映学生的生活常态;在对平时教学过程的评价中,也尽可能地发挥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优势。”丁术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