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重逢一尘不染的初心 文明辉映下的中国艺术 雪山神韵 一本实用的教育“工具书” 生态美学热点问题的探寻与反思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重逢一尘不染的初心

——读张炜《他的琴》

□ 济南市天成路小学 陈桂珍

著名作家张炜老师的《他的琴》收录了《他的琴》《槐花饼》《七月》《初春的海》等中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家乡的芦青河为背景,选取各色人物形象,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展现出具有浓郁胶东特色的海边生活图景。

《他的琴》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语言简洁、跳脱,带着儿童化的明朗活泼,充满阳光一般金灿灿的质感。跳跃的小短句,读来有风穿过枝丫的清爽,又仿若小溪流过山涧的环佩叮当,清澈、悦耳、朗朗上口,特别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喜欢和吸收,成年人读来也津津有味。如《玉米》中泼辣的农村妇女老鱼说:“俺不怕,你个老男人干活,还穿鞋,狗都笑!”一句“狗都笑”,引得我不禁莞尔。来自老百姓的质朴语言,生动幽默,且画面感极强。《初春的海》中:“我们的小船驶进了春天的大海。啊,大娟子的橹桨每摇一下,那绿缎子就绽开一朵白花儿。”大海的湛蓝、祥和,浪花的雪白、灵动,如在眼前。从贴切美好的比喻中,可以窥见作者对生活悉心的观察和体验。再如《槐花饼》中:“花生棵儿慢慢生出来了。它们像娃娃的小巴掌,自己巴拉开沙土,伸出瓣儿来。”多么稚嫩、活泼泼的小生命,充满勃勃生机。一切动植物,在张炜眼中是那么娇憨动人,让我们感到,他是在用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看待万事万物,描绘生命,记录生活。

《他的琴》写于20世纪70年代,所写人物涉及老中青少年各个年龄段,性格不同,身份各异。作者化身到所写人物中,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思考生活,以他们的情感触摸身边的一切,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木头车》的主人公“小春”放弃当教师的机会,赶着自己的木头车为大家奔忙,虽然辛苦,但能遵从个人的意愿为集体作贡献,生活得积极乐观。透过形象简练的文字,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小春”那汗津津、红扑扑的面庞如初春绽放的花蕾,充满青春的朝气。《七月》记叙了母女两代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文章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颗颗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春生妈妈》塑造了一位顾大局、识大体,全力支持当村主任的儿子的工作,为维护集体利益和自己亲妹妹“较真儿”的朴实的农村老妈妈形象。美丽的姑娘卢玲子,至真至纯至善,她用音韵悠远的琴音,在16岁少年的心里种下了美好的情感、善良的种子;为了给伤员筹集买药的资金,把黄金藏在石榴里的外祖父,一生守护着外祖父的秘密不惧背负骂名的外祖母,他们的心比金子还珍贵……

故事中没有复杂的人物,情节单纯、明净、真实,纯得像一首诗、一幅画,既一目了然,又耐人寻味。永远的芦青河,多少年来不停地汩汩流淌,既滋养了这方水土的广大乡亲,又滋养了张炜的敦厚善良,给他的作品赋予了爱的温暖和厚重。张炜的作品,即使写苦难,也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光,即便忧伤也充溢着希望,带给人淡淡的欢喜,涌动着暖人的浪波。如《自语》一文,选择了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的主人公这样说:“今天,我的脚下正踏着通向讲台的路,我要一直走下去。我为走这样的路而高兴。这个职业一生都不会让我发财,薪水很低,但我高兴的是这个职业的特别之处——它使我有更多的机会维护童年。”为了呵护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我”甘愿一辈子独守清贫,做童心的“守护者”。人物形象因这发自内心的独白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像春风中成长的青葱的小树苗,愈发真纯、可敬、可爱。

张炜说,《他的琴》永远都是自己的“第一本书”。这句话是颇有深意的。在前言中,我们可了解到这本集子多舛的命运。在第一篇小说发表之前,张炜就已经写了350多万字的作品,随着他连续获得各项全国文学大奖,约稿也越来越多。当无暇完成约稿任务时,他便常常从那350多万字的旧稿里找出一篇交给编辑。有一天,他突然警觉到自己这是在懒惰苟且,便决定把这350万字的手稿全部烧掉。350万字,自己不分昼夜,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凝成的心血之作,要全部付之一炬,需要多大的决心、多么顽强的意志才能如此决绝地“断舍离”。在友人的劝说下,张炜从那350万字中挑选出极少的一部分作品,编辑成这本《他的琴》留作纪念。

在后记中,张炜说:“《他的琴》时隔25年再次出版,对我来说是很不平常的一件事。它又一次引出了很多回忆,因为它永远都是我的‘第一本书’。书中主要收集了我20岁之前的作品。它在当年的出版是为了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即毁掉我发表作品前积累的350多万字。一本小书联结起令人难忘的青春岁月、文学岁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40年。今天展开这些文字,握笔那一刻的情与境立即浮上眼前。”《他的琴》是张炜创作生涯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是作家坚守理想、孜孜以求的见证,是作家辛苦耕耘、百折不挠的结晶,更是作家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品格的折射。“作品的力量首先是作家人格的力量。”张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大家一定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定是不耽于名利,磊落光明、虚怀若谷。

读着张炜的文字,没来由地想到《苏轼传》中对苏轼的评价:“他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容易发现快乐的人。”张炜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这样的人,往往都心存良善、胸有大爱、葆有一颗童心。正是这种纯良的赤子之心,让张炜永远持守着美好的诗性情怀和纯真气质,让我们展开书卷,有幸在张炜的文字里重逢一尘不染的初心。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