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拒绝形式主义
当劳动教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在课改的行程中闪亮登场,我看到了以下劳动教育的现状:有的家长出于溺爱和功利主义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全部包办代替,有的教师把劳动当成惩罚违纪学生和后进生的手段,有的学校为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布置一些作秀的劳动作业,有的专家出于理论角度制定脱离学生实际的华而不实的实施方案,有的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则是出于形式主义的惯例在课程表上检查开课、成绩单上考查效果。这些形而上的劳动教育都不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劳动的本质是本真而淳朴的,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种蕴含着幸福与快乐情感的需要和信念。
我从记忆里寻找到这样的劳动教育——奶奶说:“小时候,每逢星期日,我们会挎起小竹篮去田里捡麦穗。虽然脸上流着汗,但心里美美的。”妈妈说:“小时候,我总要帮你姥姥做家务,生火、做饭、喂鸡鸭。虽然很辛苦,但心里甜甜的。”我小时候会给爸爸妈妈倒杯水,看到他们的笑脸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我记忆中劳动的样子,美丽、甜蜜、温暖。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想通过教育把这样的劳动带给我的学生,让劳动变得美美的、甜甜的、暖暖的。
于是,我带领学生们走近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游览她展示给我们的美丽田园风光,欣赏她带给我们的中华烹饪文化。青山绿水,竹林木屋,身穿粗麻汉服的美丽少女自己动手酿酒、做酱油,制作家具和美食。她简单平实又悠然自得的记录过程,并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和描述,却让古朴的衣食住行和劳动也变为一首诗,让朴素又优雅的浓浓中国风吹向世界各地,用自然本色的田园牧歌式劳动生活激起无数人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从而在海内外“圈粉”无数。这就是劳动美美的样子啊!美得悠久、美得恬淡、美得令人向往。我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这美美的热爱劳动的种子,让爱劳动、爱生活成为他们的向往。
2021年5月22日,那个让全国人民“有米吃,不挨饿”的可敬老者,那个在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耄耋老人,告别了他心中热爱并驰骋了一生的田野。我带领学生们怀念他一生的成就,满怀深情和敬仰为他送行。网上追思的镜头里,我们看到大街上汽车与行人自动让行,无数自发聚集的人们跟着袁隆平爷爷的灵车奔跑,想陪他最后一程;灵车所过之处,汽车鸣笛,人们高呼着“袁爷爷一路走好”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不舍,表达对他功业的感谢与敬仰。我的学生们为袁老献上一束花,表达对他的崇尚与爱戴。袁隆平爷爷自称是“90后”普通劳动者,说只有下田才能让自己最快乐。学生们一起收集老先生的相关信息,将他一生的故事串联起来,带着感动和敬意细读,从中领略他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力量,获得精神财富。我相信,学生们的心中已经播下了理想与信念的种子,立根于天下苍生,衔接于家国命运。矢志追求、终生奋斗,其“大”可扭转一国之运,其“微”可情系天下苍生。这是劳动幸福又伟大的样子,大爱无疆,千古流芳。
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中和号召里,课上“观”劳动、档案中“查”劳动、网络中“演”劳动。劳动教育既不是对学生关于“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说教,又不是给学生讲讲劳动技术,用文件制定出所谓的课程标准,更不是仅仅布置一次劳动作业,进行一次参观考察。只需要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亲自动手去创造和营造美好的生活,他们自然会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教师和家长能够以身示范,劳动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里发芽;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精神,“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自然能够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劳动精神必然蔚然成风,不断被发扬光大。劳动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它的美在于是一种需要传承的传统和文化,它的价值在于是一种被需要的奉献和幸福,它的温暖是一种关爱和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处处可爱。
劳动教育可以是自然发生的,犹如春雨润物无声,滋养着年轻的灵魂。劳动教育应拒绝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