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
———阳信县推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2年8月,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信息,阳信县有7人通过了“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人选考核认定,3人被评为第三期“齐鲁名校长”,3人被评为第四期“齐鲁名师”,1人被评为第二批“齐鲁名师”(中职)。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
近年来,阳信县秉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出新招、解难题、开新局,探索出了一条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为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教育之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夯实根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2022年7月,在山东省市县级教师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阳信县介绍的典型经验获得与会者的好评。这是自2016年以来阳信县第二次在市县级教师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班上介绍工作经验。
该县近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突出校本、学区、县级面对面培训,合理分配设置管理权限,注重学用统一,将分属各有关业务科室实施的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中层干部培训、质量评价培训、学科教师业务培训等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系统统一管理,将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落细,构建起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的建立,使县、乡、校三级面对面培训对接、兼容,学用一致,因需施训,有效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县中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率由2013年的45.69%提高到2021年的72.97%。
引领示范,实施“三名”建设工程
“我们之所以能有一批人被评为‘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得益于我县10多年前启动的‘三名’建设工程,建立一整套机制助推了专业发展。”刚刚通过“齐鲁名校长”认定的阳信县高中教育总校长朱洪彬自豪地说。
阳信县“三名”(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建设工程每3年为一个培训周期,采取“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个人自主研修、导师结对帮促”的培养模式,设计了主题词、培养目标、会徽等文化标识,制定了管理培养办法、协作组章程,建立了协作组定期交流制度、支教帮携制度,拓展了异地挂职、课题研究、送教下乡等培养途径,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工程自实施以来,先后组织了4次专题培训、3次分组培训,举办了7次专业成长论坛、65次协作组活动,编辑会刊《生命与使命同行》9期,印发工作简报110期。该县还出版了“三名”工程系列专著《制度设计与创新培养》《生命价值与教育情怀》2册,第三册《文化引领与信念坚守》已完成初稿并交付出版。
“三名”工程的实施,使校长、教师坚定了信仰,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智慧,提升了能力,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专家王立新,特级教师齐爱军、孙希山、张海珍,全国首批优秀乡村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董雯雯等先进典型,先后有8人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谋划长远,启动新教师职初培养工程
2022年8月,在“童语诵同音•推普筑未来”滨州市幼教系统普通话大赛中,该县刚刚入职一年的幼儿教师肖天慧荣获第一名,在全市引起了轰动。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里职初培养工程的实施以及县、校导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使我短时间内在读音、感情、表达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肖天慧在全县新教师岗前培训班上分享成功的秘诀时激动地说。
早在2018年,该县就出台了《关于实施新教师职初培养工程,加快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对新教师入职后3年的专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建立了入职宣誓、双导师、定期考核制度,为新教师配备一名人生规划导师和一名业务引领导师,组建了县、乡、校三级导师团队。新教师入职后第一年要参加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第二、三年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起步期培养。
根据培养规划,县教体局除组织好每年一次的新教师集中培训外,还分批次安排新教师到县内教师培训基地跟岗,先后举办了两次新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一次综合素质大赛。2021年,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对569名2017年至2020年新入职教师进行为期半年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结业仪式暨汇报展示结束后,学前段首席指导教师、“齐鲁名师”宋立芹手捧学员为导师敬献的鲜花,激动地说:“半年的时间内,经过线上学习与3次线下指导,新教师对教育岗位有了认同,师德涵养得到新的加强,教育能力得到新的提升。这次结业汇报展示节目就是由县级导师团队与全体学员共同创编的。县教体局安排的结业程序很有仪式感,作为首席导师,我既感动又感到责任重大。”
职初培养工程的推行,使一批批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新教师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小学校,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之城积蓄了力量。
弥补短板,组织薄弱学科教学技能培训
2017年,该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项目县,对小学英语教师、义务教育段音乐和美术教师共300余名教师开展学科技能培训,强化创新实践。
一是专业引领贯彻始终,将唤醒广大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培育敬业爱岗精神的内驱力与专家引领、名师带动的外引力有机结合;二是整合利用培训资源,依托“中国鸭梨之乡”及原山东省美协主席张志民家乡的资源优势,安排了美术学员到万亩梨园写生,到“张大石头驿站”开展研学等活动;三是构建培训文化,提出了培训口号,组织创编了训徽和主题歌;四是坚持提升技能与涵养理论并重,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撰写训后反思体会,逐步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在学科技能培训搭建的平台上,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例如:音乐教师丁雪莲通过严格选拔后被选派到加拿大进行文化交流3年;英语教师巩希琳被列入山东省优秀乡村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主持的名师工作室被学科网评为“全国卓越名师工作室”。
互利共赢,探索职前职后相贯通的培养体系
作为省级财政困难县,自2016年9月以来,全县有30余所中小学分8批承担了省内9所高校共计1087名大学生的支教实习工作任务。
在提供优质的工作、学习、食宿条件,加强实习指导的同时,该县主动与高校指导教师对接,着重在夯实职业理想、厚植教育情怀、增强实践能力上下功夫。邀请师范院校资深教授以“新教师的入职适应与专业成长”为主题作报告,积极探索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贯通的培养体系,在源头上提高新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