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此言不虚。捧读常新龙老师的新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就像聆听一位高尚智者的谆谆教诲,心中时而愧疚、时而振作。更多的是心潮澎湃,仿佛在漫漫人生路上看到了曙光,找到了使人生更有价值的途径。
一位名人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这本书除了给我们推荐了无数本好书,教给我们很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以外,它出版的背后也给我留下深刻的思索和感悟。
感悟一:时间都去哪儿了?
常新龙是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教学和管理工作非常繁重。即使这样,从40岁获得“上海市特级教师”殊荣后,他仍然要求自己每周读一本书,一坚持就是10年。常老师说:“10年来,我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至少写一篇读后感,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万与所读书籍相关的文字,完成了500多本书的阅读。一件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变成了生活的习惯,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那么,常老师阅读的时间从何而来呢?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工作越来越忙,需要思考和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很难找到一整块的时间静心地读书。别人所描述的那种点一炷香、品一壶茶,沐浴在阳光下,将身体随意地放在沙发里安静地读书的境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我将书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将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等各种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就读上几页。就这样,10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这段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24个小时,读书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啊!
感悟二:应该读什么书?
常老师在这本书中所列举的几乎都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作品,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是否应该只读专业书籍?如若这样,那阅读是否太单一乏味?
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后,我从网上找到了常老师的新浪博客。他的“博文分类”中有500多篇文章,虽然以教育类书籍居多,但也包括其他多种门类的书,诸如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均有涉猎。例如,有唐德刚著述的《胡适口述自传》,有廖宗廷主编的《珠宝鉴赏》,有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的力量》,有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有刘瑜的文集《观念的水位》,有余华的《第七天》,有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蛙》,有黄晓阳写的小说《二号首长》,还有布朗的《饥饿的地球村》,有亚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脸谱》,也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旁观者》,还有何伟的《寻路中国》和《江城》,等等。
《红楼梦》中有一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要成为一名“杂家”,只有博览群书、杂学旁收,才能在课堂上胸有成竹、左右逢源。这就要求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不仅有专业理论书籍,而且文、史、哲、科技、时政都要关注。只有这样,阅读的花园才能百花争艳,才能谱写一曲气势恢宏的阅读交响乐。
感悟三: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感到很迷茫:为什么而读书?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还是增加谈资?这样的认识何其肤浅!也正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没有强大的阅读动力。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老师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相信每一个坚持阅读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从这两番话中,我感受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是应用,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道理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灵魂最好的化妆品,阅读是人生重要的修行途径。作家西岭雪说过:“要么旅游,要么阅读,心灵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没时间旅游,别让自己的心灵也搁浅了。”邂逅常老师和他的书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从此将开启我的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