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斑斓梦想 精彩绽放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聚“五共”合力 护学生成长 莫以“加班”论“奉献” 图片新闻 润德慧育 合和共生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基教视点】

莫以“加班”论“奉献”

□ 孟祥传 孙瑞花

去年年底,《扬州晚报》曾报道“舍小家顾大家”的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教师许伟:许伟分管高三,心里想的都是学生,根本顾不上也在上高三的儿子。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许伟身患多种疾病,如甲状腺多发性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等,每年体检时有医嘱20多条,但许伟从未因此耽误工作。看罢此新闻,笔者的心情特别沉重。

教师队伍是一个讲求奉献精神的群体,有人说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人说是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说是人梯,甘愿为学生架起理想的阶梯。各种形象的比喻充分表明,奉献是教师的职业特征,奉献是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笔者认为,奉献要以保障教师身心健康为前提;奉献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得“加班加点”,无限度地透支生命。

事实上,一些学校工作安排得不科学,甚至为片面追求“政绩”,无节制地给教师加压,要求他们长时间加班加点,甚至以“领导都不休假”为由压减他们的休假时间。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疲劳战术”被当成经验,低效率的加班被视为作风。有些人作师德报告,动辄就举一些“累倒在讲台上”“舍小家顾大家”之类的例子;有的报刊总是对那些教师积劳成疾或者累倒在讲台上的事迹大加宣扬;有的领导总是以此为标尺,对教师们进行师德教育……凡此种种,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接受。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前不久,某大学一名女讲师英年早逝,其领导含泪慨叹“别等中青年干部逝去再谈关爱”。这句话说得真好啊!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等理念的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派生了我们对教师奉献精神的理解。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奉献并不意味着教师“加班加点”,无限度地透支生命;奉献更为关注的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能,更应关注的是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就说明需要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方案,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方式。例如,大胆摈弃那些繁重无效的工作,保障教师强身健体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教师从室内走出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又如,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查体,对那些工作出色、身体状况良好的教师进行适度表彰,并将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师德考核内容,等等。教师应改变那种对“奉献”即抱病工作、“加班加点”即师德优良的偏颇认识,不断提升思想品位、业务素质和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

那些讲求奉献精神而不惜加班加点的人,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新时代,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今天,我们还要看这是否影响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能。偏离了新时代师德真正含义的加班加点,确实不值得大力提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