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寻找“春晚”节目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有童趣 语文教育品质高 图片新闻 教学生活化 学习更轻松 解锁生活密码 探寻道法真谛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第6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6

寻找“春晚”节目里的语文教学资源

□ 王学芹 葛坦刚

“春晚”作为中国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其影响力遍及全球,尤其是今年“春晚”,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受到的关注度再创新高。从悦耳动听的歌曲到幽默风趣的小品,从含义深远的舞蹈编排到形象逼真的背景布置,从淳厚典雅的传统文化到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春晚”中包含了浓浓的语文元素。其实,很多“春晚”中的文化元素可以转化为语文教学资源。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春晚”那样的高度,但只要我们抱着“取法乎上”的心态去揣摩“春晚”,对语文教学还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党的二十大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育人落到实处?如何把德育说到学生的心坎儿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今年“春晚”的育人主题是极其鲜明的,道德因素更是不可谓不多,我认为有两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参考。一是表演的魅力。以小品《坑》为例,这只不过是个普通的鞭挞“躺平式干部”的故事,可为什么经演员沈腾和马丽一演绎就火了呢?这就是表演的魅力。所以,我认为,要想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尤其是对故事情节完整、戏剧性较强的课文来说,更适合学生“演一演”。通过编排演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对其中的是非、善恶、美丑一目了然,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二是贴近生活。以歌曲《绿水青山》为例,该歌曲的灵感来源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绿水青山中每家每户的变化来以小见大,徐徐展现整个国家和社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画卷。歌词中提到的“老村等来新风”“旧水新路”“去年新居故人家,大道添车马”等场景,都是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兴盛的体现。正是因为人们对重大国事记忆犹新,所以《绿水青山》中的那些暖心歌词才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由此可见,贴近生活就是我们破解单纯道德说教的第二个法宝了,因为只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真人真事才更具说服力,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其次,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的血脉。在今年的“春晚”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节目所占比重在历年“春晚”中我觉得是最大的。舞蹈《碇步桥》《锦绣》,戏曲《华彩梨园》,武术《演武》《当“神兽”遇见神兽》等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运用VR绘画技术和AR技术,实现科技与传统的完美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譬如,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赤橙青蓝紫,银珠、凝脂、缃叶、群青、玄天等中国色将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与舞蹈律动之美融为一体,且搭配水袖、折扇、油伞、翎子与剑,以舞为语,以曲为韵,那种中国色彩丰蕴的文化内涵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守护、传承好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呢?首先,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其次,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古诗词、汉字以及《传统文化读本》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语言精练、思想深远的韵律美、意境美、线条美、和谐美,多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面前动起来、美起来。只有让传统文化的血脉鲜活地流淌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才能真正起到培根铸魂的育人功效。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指导,及时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帮学生清除这些“拦路虎”。

第三,创新是永久的驱动力。2019年“春晚”过后,《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创新是“春晚”的生命力》的文章。从1983年央视举办第一届“春晚”,至今过去了整整40年,“春晚”始终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上守正创新。今年的“春晚”导演组摒弃了以前大多跟“回家”“团圆”“欢乐”等相关的主题,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以“花开种花家”为主题,用“花”去串起整场晚会。“花”同“华”,“种花”的谐音是“中华”,而且主舞台上方有一朵美丽的大花,设计灵感来自仰韶文化的一件彩陶文物,有科学的考究和传统文化作支撑,整台晚会也以“花”串联全场,新意满满。

对于“春晚”,相信每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广大语文教师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从“春晚”这样的文化盛会中汲取到最适合自己的有益养分,把“春晚”文化元素转化为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五莲县行知实验小学、五莲中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