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幼教家教 构建幼教共同体促进教育公平 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夯实幼小双向衔接 用手机哄孩子暴露出的家教短板及对策 图片新闻 让德育之花在家庭中绽放 家校合作促使“双减”政策落地 深耕劳动教育课程寻求家校社共育新模式

第7版:幼教家教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幼教家教
07
【理论探索】

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夯实幼小双向衔接

□ 刘景萍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构建幼小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怎样才能使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共进,实现双向衔接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构建联合研训机制,打通衔接壁垒

幼儿园与小学成立育人共同体,通过联合研训机制,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各自为政”为“协同联动”,打通衔接壁垒,实现双向衔接。

研训联合,书写协同篇章。成立以幼儿园和小学主要负责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育人共同体。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双方教师以线上培训、主题研讨等方式开展联合研训活动。教师深入研读政策内容,了解对方学段的教育教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寻求教育的契合点,进而探索幼小衔接的具体方法,减缓衔接坡度。

凸显核心带动,推动衔接进程。共同体成员从联合教研、主题课程等方面精准施策,带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有序推进,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切实推进幼小衔接夯实基础,增强协同育人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

构建课程互融机制,达成衔接共识

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小学实施分科教学,二者要想实现衔接,就必须达成“整体性、游戏性、生活性”共识,构建 “儿童立场、互通互融”的课程互融机制。

主题研讨,明确融合点。通过育人共同体组织主题研讨活动,探究幼小衔接课程的有效融合点。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出发,结合双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差异,梳理双方在教育任务、环境、课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寻找适宜的融合点,并共同围绕融合点开展活动。力求从幼儿实际出发,从主题课程出发,缩小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距。

纵向分解,减缓坡度性。在了解幼小学段的不同特点之后,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厘清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目标中的发展线索,纵向分解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发展目标,将各项工作要点细化到每个年龄段。

双向融合,增强适宜性。要想实现双向衔接,共同体成员必须参与对方学段的相应活动。例如:小学教师参与幼儿的小学入学准备工作,结合以往儿童入学适应情况,与幼儿教师共同确定入学准备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园教师要全程参加对接小学的入学适应工作,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提供游戏化、生活化的意见,让入学适应课程更适应儿童的学习特点。

构建评价追随机制,优化衔接质量

科学评价体系是验证课程效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和小学要共同建立评价机制,从幼小两个层面对幼儿进行追踪评价,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

遴选评价内容,完善评价体系。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确定幼小衔接评价内容。身心发展方面,包括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方面,包括良好习惯、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方面,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学习能力方面,包括语言表达、读写能力等。

进行追踪式评价,推动幼儿发展。幼儿园教师将评价内容与一日活动各环节融合,开展跟踪观察,每天记录、每周汇总、每月评价,所有的评价表一直跟随幼儿进入小学;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表,了解每名学生的发展情况,并进行跟踪观察,直到一年级结束。

构建动态调适机制,提升课程适宜性

幼儿园结合幼儿的发展情况和教育需求,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不断调适幼小衔接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让课程更适宜幼儿的发展需求。

调适基于发展,因人施教。在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调查了解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幼儿在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方面的提升状况,调适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教育契机,生成新的活动内容,让幼小衔接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

调适基于评价,扬长补短。健全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评价体系,客观地揭示预设活动的实践效果。对效果较好的衔接内容和方法,予以优化、推广;对效果不佳的内容,及时给予调整、替换,以确保幼小衔接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荣成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