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意思”到“有意义”
——讲好“黄河故事”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为日照市东港区一名小学思政课教研员,近年来,我带动全区小学思政课教师及时跟进国家发展战略,深耕细研,整合架构,把讲好“黄河故事”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通过教研、教学、实践、反思,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育人模式,让思政课堂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一、“二体”共研、“三同”推进,打造“黄河故事”育人教研模式
在实现“黄河故事”育人价值探索中,我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逐渐打造出“二体”共研、“三同”推进的教学教研新模式。
首先,打造“校级教师发展体”和“校际教研共同体”,形成校校有团队、校际有合作的教研新格局。
“校级教师发展体”以学校教研组为核心,联合跨学科德育团队、家委会代表、法治副校长和社区资源等力量,定期、定时“同备一节课”,组织课堂教学研讨,选择融入有意思、有趣味的“黄河故事”,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和方案。
“校际教研共同体”以区域和特色为基点,形成小区域“校际教研共同体”和大特色“校际教研共同体”两类,发挥牵头学校作用,以“校”为点,以“体”连面,整合小学思政课教材,搜集、整理“黄河故事”素材,挖掘和开发“黄河故事”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初步形成以“黄河小故事,育人大道理” 为大主题的集备资源库,为实施课堂教学提供资源支撑。
同时,探索全区“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研一节课”,形成“校校有特色,全区有突破”的教研新模式。
“校级教师发展体”发挥团队力量,因校制宜,分工协作,“同备一节课”,建成校级基础课,初步形成网络云资源;“校际教研共同体”开展“同上一节课”“同研一节课”活动,共研打磨,同课异构,多元创新,形成区级精品课;区级精评课上传全区,二次打磨,二次使用,二次反思,形成网络云课堂。
“二体”共研、“三同”推进模式,通过备课、讲课、磨课、研课,把“黄河故事”融入课堂教学,让“黄河故事”有滋有味,润人心魄;思政课堂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全区逐渐形成多元立体教研网络。
(一)寻根:多彩“黄河故事”,润泽文化新人
黄河是孕育中华灿烂文明的文化河。在挖掘教材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和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为教学基本内容,结合本土黄河流域文明遗迹等资源,搜集、整理黄河流域民间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浸润在有意思的“黄河故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产生对黄河先民的尊重和热爱,增强身为黄河传人的自豪感。
(二)铸魂:红色“黄河故事”,锻造革命新人
黄河是承载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英雄河。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基础,挖掘日照当地的红色资源,如甲子山战役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参观展示的战斗史料,阅读一封封泛黄的家书,观看战役中的革命物件、图片、文字、遗存古迹等,让“历史”说话,与“历史”对话,在倾听与领悟中感受先辈的英雄事迹。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命感,争做红色文化传承人和新时代革命新人。
(三)启智:绿色“黄河故事”,培塑创新新人
新时代,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下,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塑造时代新人的主要要求。我们紧紧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蓝图,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让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时代性。
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这一内容,采用学校小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深挖新时代“黄河故事”,搜集整理新时代黄河流域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新鲜内容,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鉴“黄河故事”,身体力行书写“黄河故事”。
二、“一梯”为轴,“三阶”支撑,创新“黄河故事”育人模式
在探索“黄河故事”融入小学思政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是“黄河故事”的搜集者、讲述者,又是其倾听者、创造者。全区思政课教师以学生为原点,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探索出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育人新模式,即“一梯三阶”教学模式:“一梯”——以讲好黄河故事为“梯”;“三阶”——“黄河小故事”“生活中来生活中去”“爱黄河爱祖国”。
(一)挖掘“黄河故事”育人价值,构建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以讲好“黄河故事”为梯, 本着以讲好“黄河故事”“悟出道理”到“知行转化”为教学路径,引领教师和学生讲好“黄河故事”,挖掘故事中的深刻内涵,形成爱家乡、爱黄河、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从有意思的“小故事大道理”,到有温度的“生活中来生活中去”,最后发展成有意义的“爱黄河爱祖国”的践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达到了启智润行、培根铸魂的目的。
(二)强化实践创新,突出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价值
全区在“一梯三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有意思、有温度、有意义的“三有”课堂,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数”说黄河故事。大数据搜集、整理“黄河故事”,让学生感知其趣味性和灵动性,体会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悠远,感受中华民族的根,学生是有意思“黄河故事”的搜集者和倾听者。
“活”讲黄河故事。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黄河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黄河文字“活”起来,倾听历史的声音,尝试与“历史”对话,学生是有意思“黄河故事”的发现者和学习者。
“慧”讲黄河故事。智慧课堂,再现黄河精神,感受黄河儿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进历史,学生是有意义“黄河故事”的感悟者和继承者。
“歌”颂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赓续黄河文化血脉,学生是有意义“黄河故事”的保护者和践行者。
三、家校同建,本土为基,提升“黄河故事”育人功能
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在讲好“黄河故事”的教育教学中,家庭和社会资源的融入能提高育人效力,丰富和扩展育人空间,优化育人路径。
(一)家校同讲“黄河故事”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家庭的作用,调动父母参与其中,是一个直观又富有温情的教育路径。因此,在讲好“黄河故事”,优化“黄河故事”的育人路径中,我们家校协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听妈妈讲黄河故事”“绘本里的黄河故事”“家校同讲黄河故事”等,既密切了亲子关系、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广度,又增强了“黄河故事”育人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学生在有意思的“黄河故事”中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成为具有黄河精神的小少年。
(二)社校同讲“黄河故事”
立足我区红色资源,把“传承黄河基因,赓续黄河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主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受本土红色文化、红色基地教育,让学生在社区、党史馆、纪念馆甚至田间地头领悟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同时,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员、法治副校长、社区宣讲员等,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办“黄河故事大讲堂”,让学生倾听“黄河故事”,浸润黄河文化,感悟黄河精神。
(三)师生同讲“黄河故事”
教师挖掘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做黄河精神的讲述者、经历者、践行者;学校成立“黄河故事宣讲队”,少先队员争做“小小宣讲员”,学习黄河精神,传播黄河文化,争做“黄河新少年”。
“黄河故事”是黄河水的故事,是黄河人的故事,更是黄河水和黄河人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我们要深耕细研,砥砺向前,理直气壮讲好“黄河故事”,有声有色发出时代强音,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有意思”,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