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区域教育 威海:全域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荣成市:“头雁”引领塑造乡村教师队伍新风貌 环翠区:“智慧+教育”打造教育现代化新样态 文登区:教体融合激发全环境育人新动能 乳山市:多点发力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

第7版:区域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区域教育
07

荣成市:“头雁”引领塑造乡村教师队伍新风貌

□ 荣成市教体局 郭志勇

近年来,荣成市借助乡村振兴,通过为乡村学校“设头雁”,为乡村教师提待遇、助成长,引导优秀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到乡镇学校发挥骨干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为全市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设头雁”,力促乡村学校“挺起腰”

随着沿海经济发展,荣成市乡镇学生数量锐减,师资老化、短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前几年荣成市采取了局部教师调配、新任教师补充等举措,但成效并不明显。

“乡村教育振兴的舞台迫切需要真正优秀的干部担当主角。”荣成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志刚说,“如何推动教师支援乡村教育是一个难题。”

2019年,在全面落实各级定岗、定编、定责的基础上,荣成市创新机制,坚持从抓干部队伍引领开始,推动教师交流轮岗。

近3年,荣成市对校长、中层干部及教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岗位调整。比如,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校长张启胜调至乡镇学校第二十一中学,第二届齐鲁名校长姜成文调至乡镇学校第十二中学……3年来,共推动237名教师分流到农村缺岗学校,164名校级干部和216名中层干部调整岗位,1330名教师参与城乡轮岗交流。一大批敢于作为、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被推荐到乡镇教学一线,有效解决了部分教师在深化改革中看摊守业、不思进取的问题,促进了师资均衡,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干部队伍带了好头,乡村教育就有了奔头。2022年以来,荣成市崖西31中被评为省级乡村温馨校园;虎山25中、上庄33中、夏庄20中被评为威海市级乡村温馨校园;人和、成山两个乡镇被评为教育强镇筑基改革试点镇;11所乡镇学校获得50多项省级以上综合荣誉称号。乡村学校在“头雁”的带领下真正撑起了腰,稳步向前发展。

“出实招”,吸引乡村教师“留得住”

让教师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只是第一步;而如何让乡村教师愿意留下来,还要有“留心”的实惠措施。

“在乡村教育这个舞台上,我坚守了21年,获奖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我看到了政府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决心,也看到了乡村教育美好的明天。”“永怀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荣成市第二十三中学教师王海燕对未来的乡村教育充满无限期待。

荣成市是“两弹一星”获得者郭永怀的故乡。为激励乡村教师扎根一线、爱岗敬业,更好地传承“永怀精神”,2021年,荣成市设立了“永怀乡村教师奖”,每年从教育发展基金中拿出10万元,对50名乡村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截至目前,“永怀乡村教师奖”颁发了3届,共有150名教师获奖。

“一批好教师是留住乡村孩子的关键,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希望。我们在全面落实农村教师‘321’职称工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高级职称改革,计划在偏远乡镇学校多设置高级教师岗位。通过岗位引领,让更多教师主动选择到乡镇一线工作。”荣成市教体局副科级干部尤红伟说。

“破盲点”,助力乡村教师“教得好”

“一本教材把在手,一份教案用半生。”多年来,乡村教育的落后与自身教科研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乡村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虚化、浅表化问题,一直是个难点。“没有优秀教师引领改革”,成为历次全市乡村学校校长教学工作会议老生常谈的话题。

针对这一问题,2015年,荣成市根据学区规模大小、学校发展实际等情况,将全市所有学校横向组建成4个发展联盟;每个联盟以1所市直龙头学校为引领,几所相对薄弱学校为补充,统筹推进交流轮岗、职称评聘、校园安全等工作,初步构建了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为深化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为有效缓解东城区大班额问题,我们深化了联盟一体化办学机制,探索实行了乡镇与市直小学‘两校一长’的发展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融合发展,地处乡镇的寻山小学与市直蜊江小学在管理上实现互通、资源上实现共享、教学上实现联动。寻山小学教育综合质量在全市20所学区小学中脱颖而出。”荣成市教体局总督学刘忠伟说,“今年,我们还将持续优化4个发展联盟,发挥好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区域化办学水平。”

与此同时,荣成市创新实施教研人员“3+2”驻校制度,即每周3天在基层学校上课、教研,2天回单位办公,全面推动教科研中心下移,向农村薄弱学校靠拢。今年一季度以来,确定了乡镇学校33个学科基地,共开展教研员示范课50节、听评课200多节、教研活动350多次,不断提升乡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是我们争创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的先决条件。”刘志刚说,“如何激励乡村教师更好地坚守乡村讲台,热爱乡村教育事业,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