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镇的桑村实践
——来自枣庄市山亭区的观察
“记者同志,你猜猜2017年以前,我们学校有多少名学生?”刚坐上通往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中心小学的汽车,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孙金军便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发问。当记者几次都猜错后,孙金军笑着说:“最少的时候,全镇才有200名学生。”
“其实,桑村的地理位置是很优越的,地处滕州市与山亭区之间,各距两边15公里。而且,桑村的经济在全区也是最好的,可当初就是留不住学生。优势有时候也会成为累赘,对桑村而言,果不其然。”孙金军说。
一边是山亭,一边是滕州,桑村镇正处于这样优越而尴尬的位置。家庭条件稍好点儿的学生,都转学去山亭、滕州城区了,学生家长们一个看一个,导致学生流失问题严重,教师根本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没有劲头儿。曾经在芹沃小学工作10年的教师刘换清楚地记得,班里最少时只有3名学生。当时,3名学生坐一排,自己也不用备课,教学很自由、随意。
“流失怨不得家长,怪不得学生,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学质量得不到认可。在家门口务工,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是家长的普遍想法。可是,我们为他们提供高质量教育了吗?”桑村镇中心小学校长宋允营说,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家长需求,就会被淘汰,当时的学校已然没有退路。
桑村镇是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重点镇。初建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明清时商贾云集,因遍植桑树而得名。全镇现有劳动密集型企业149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家长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却又渴望孩子得到很好的看护,希望孩子在学校接受优质教育。
“怎么办?”宋允营告诉记者,学校要承担起为家长分忧的义务,有责任做好学生管护和教育工作。2017年起,一篇教育服务的大文章在桑村破题,多项创新之举相继推出。
“首先是推进镇域一体的学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配置镇域教育资源。”山亭区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柴锡永介绍,在投入3500余万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桑村相继完成辖区11个教学点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心小学就读,将全镇11所公办幼儿园整合成4所,实现了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在多方的努力下,桑村镇中心小学还与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结成对口帮扶学校,与枣庄市文化路小学结成共同体联盟,实现了教研下沉、优质资源共享。
桑村倾心办好满意教育,在服务上下了一番功夫:办起餐厅解决了学生午餐问题,开通定制公交解决了接送学生问题,实施课后托管服务满足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同时,借助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落地桑村的机遇,组建特色社团15个,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下午放学时间快到了,记者在该校教学楼后看到,开往蒋沟、辛庄、才林3个村的301路公交车早已停好,等待学生上车。“每天坐着公交车上放学,爸爸妈妈放心,爷爷奶奶省心,我很开心!”五年级学生梓涵说。
“现在,学生已经有2600名了。” 宋允营说,他们再也不为招生发愁了。
办学条件好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招生局面自然出现积极变化。提到招生,音乐教师耿培林向记者讲起2017年春夏之际的一段往事。“异地新建的学校当时还没建好,招生只能在麦地里进行。但家长们的热情很高,他们都是自带马扎,冒着高温坐在田间,只求一个学位。”他说,当年9月开学时就招到了300多名新生。
从曾经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排队上学,桑村镇中心小学短短几年的变化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过去,一个人就可以用胳膊把全校的试卷夹住;现在,必须用汽车来拉。” 学校教研员孟凡升说,2017年开始集中办学后,曾经的笑话正在变成今天的神话。
学校周边很多村民都跑到镇上买房,把孩子送来上学。“学生家长多为‘80’后、‘90’后,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求得到优质的教育。”山亭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来枫说,“家长之所以自愿把孩子送到桑村中心小学上学,不再往城里学校挤,主要原因是桑村教育提档升级,得益于山亭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采访中,记者正好碰到有学生来校办理转学手续。“留住一名学生就是留住一个家庭。之前多是学生转走,每转走一名学生,我都很难过。”学校学籍管理员周传秀告诉记者,这次是一名城区学生转入,她特别开心。
桑村教育大变化的背后,和山亭区2019年暑期开始的撤点并校工作不无关系。尽管这几年受疫情影响,但全区还是撤并60所学校,置换出大量闲置土地用于发展教育。山亭区教体局局长唐志清介绍,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振兴工作,累计投入10.4亿元,建宿舍、增学位、扩食堂、改厕所,新增学位5000余个,学校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不仅要推进内部融合,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而且要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践路径。”唐志清表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人气,就是为发展蓄力,这也正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