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育策略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主要依靠基层体校。近几年,基层体校已从过去挤破门槛的“香饽饽”,发展到现在上门“求生”的窘迫局面。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如何更好地培育体育特长生,基层体校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威海市文登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通过体教融合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教),以体教资源整合的嵌入式体教融合作为突破,创建基层体校特色的五级训练网络模式,并进行了大量实践,成效斐然。
一、统筹资源 网格训练
基层体校传统的办学模式是在体校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生活的“三集中”模式。长期以来,该模式对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传统体校因文化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等问题,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县级体校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所在,是竞技体育的“根”。但是,县级体校“招生难”的办学困境,制约了基层体校的发展。另外,普通中小学生缺少接受高水平体育专项教学和训练机会,无法参加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不利于培养体育专项技能和终身健身习惯,更难以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和体育部门合并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体校办学模式,通过大量实践调研,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五级训练网为培养模式的“体教一体化”之路,变传统的“三集中”纯体校模式为“一集中、二集中、三集中”为一体的全区学校共同参与的“大体校”模式。“一集中”指普通中小学学生在原学校集中训练;“二集中”指文昌体育实验班的学生在体校集中训练、集中生活,在文昌中学集中学习;“三集中”指体校普通班及高中体育班的学生在体校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生活。新模式将体育资源深度融入校园体育,借助义务教育学校提高体校特长生的智育水平,体教双方共同培育高水平教师、教练,共享人才、设施资源,解决普及中师资、场地短缺以及提高中优质人才短缺等问题,发挥体校的竞技体育专业优势,带动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提档升级。
(一)一级训练网——在城区幼儿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立训练基地
以体校为主导,根据体校开设项目在城区各幼儿园、小学建立训练基地,组建学校特色项目运动队。幼儿园推行“1+1”模式,即趣味田径加一个特色项目。小学推行“2+1”模式,即田径、特色两个项目,加一个自选项目,体校派驻教练员参与小学特色运动队的组建、训练指导工作,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辖区内幼儿园特色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行“学校+俱乐部”模式,基层体校在俱乐部建立训练基地,联手建立运动队,俱乐部负责运动队的招生、训练和参赛任务,体校对俱乐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目前,一级训练网络中,学校分别在开发区前程幼儿园、开发区小学建立了乒乓球训练基地,在第二实验小学建立了排球训练基地,在河南小学、天福小学建立了橄榄球训练基地,在文峰小学、第一实验小学建立了篮球训练基地,与奥太游泳俱乐部合作共建了游泳训练基地,与雁鸣搏击俱乐部合作共建了武术、散打训练基地。各训练基地运动队均已成规模,体校相关项目教练员全面进驻各基地展开训练工作。
(二)二级训练网——在城区初中成立特色运动队
推行“2+X”模式,即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田径和一个指定特色体育项目,再根据各自区位优势自选一个或多个其他项目。各校特色项目运动队打破招生区域限制,每学年初在初一级部面向全区进行一次招生。特色运动队学生和其他学生一同进行文化课学习,利用早晨、大课间、课外活动、放学后、周六周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进行统一训练。特色项目运动队以各校体育教师为主负责训练,体校教练员进驻各校,在招生、训练、比赛、输送等方面全程参与指导。鼓励各学校特色项目承接威海市比赛任务,逐步形成区队校办的良好局面。
(三)三级训练网——文昌中学设立体育实验班
文化教学是基层体校的痛点,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因自己及家长担心体校文化课学习氛围差,学习成绩会下滑而不愿上体校。2019年7月,区教体局面向全区各初中学校选拔优秀体育苗子,不限项目,统一调配。利用临近体校的文昌中学文化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淳朴、教风优良的优势,给体校体育班学生安排文昌中学的教师授课,以此充分利用普通义务教育初中的优秀师资以及良好学风,感染、教育学生,保证学生文化课质量。吃、住、行和训练等由体校配备专职专门校车、班主任和体育专业队伍进行统一管理。
(四)四级训练网——在体校、普通高中设立高中体育班
为拓宽体育人才输送渠道,扩大“出口”,学校于2002年成立了高中班,并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切实解决体育人才的出路问题。高中班自成立以来,共有300余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体育生的继续深造拓宽了渠道。借助学校高中班的成功经验,区教体局于2019年在文登一中开设了高中体育班。每年,学校的高中班和普通高中的体育班招生分别在20人和30人左右,进一步解决了体育特长生的“出口”问题。
(五)五级训练网——学校承接威海市队训练项目
积极构建威海市“大体育”格局,推行“市队县办”训练模式,以学校为龙头,举全区之力,发展精品拳头项目,承接威海市队训练任务,力求在高层次比赛中寻求突破,打造文登竞技体育品牌。截至目前,已成功承接威海市三人篮球、男子篮球乙组、男子手球甲乙组三个项目,另有田径和举重两名教练员成功竞聘为市队主教练。
五级训练网,以第一、二级为基础,带动学校体育开展;以第三级为主体,承担集中训练、向上级输送的主体任务;以第四级为保障,有效对第三级主体进行分流;以第五级为示范,对各级训练网络进行引领。
二、下沉基层 普及提升
根据近几年学校招收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灵敏性及柔韧性等体能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心肺功能持续降低,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基层体校的发展应立足促进地方体育教育,选拔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等目标。以民族长远发展为基础和支撑,从与普通学校合作入手,分层次、分学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体育培养,遵循学生素质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地区和学校不同的要求来构建特色体育专项发展“跨校送训”网络模式。变传统“三集中”纯体校模式为全区学校共同参与的“大体校”模式。
根据一级、二级和三级训练网络的需要,学校教练员走入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两栖式作业。他们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放学后及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对特色队进行统一训练,其余时间在学校训练。不同季节根据不同层次学校体育训练需求,由学校教练员指导一线体育教师加强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在一级训练网络中,针对幼儿园和小学学生的特点,主要提升其体育锻炼兴趣。乒乓球主要指导最基本的握拍姿势、控球时间、单拍击墙的次数;篮球则是指导学生拍球手势、拍球次数、传球的要领;排球主要开展垫球、传球、脚步移动等基础训练。这些训练任务的开展丰富了趣味体育锻炼形式,提高了幼儿和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二级训练网络中,各特色队教练对运动员的专业要求更高,平日除了体能的训练,更多的是对专业动作的指导、参加比赛的战略战术以及比赛心理疏导。通过专业教练的指导训练提升了普通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分层次、分学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体育培养,遵循学生素质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第六届威海市运动会篮球比赛中,由文登实验中学组队的女子三人篮球队一举夺魁,参加省三人制冠军赛并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学校女子橄榄球队在威海市的联赛中取得冠军,直接乘上参加省比赛的直通车。
三、同频共振 成效斐然
通过大量实践,学校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五级训练网”为培养模式的“体教一体化”之路。我们将不断完善“五级训练网络培养模式”,向整个威海市、山东省乃至全国推广。
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将基于三大主要阵地:一是以学校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二是继续加强和提升体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撑;三是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尤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五级训练网络将根据城乡学校特点,分步实施,城区先行,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联动、同频共振。通过“五级训练网”的建设,全区体育在训人数由原来300余名的体校在校生增至现在遍布全区各中小学校的800余人,“体育人口”数量及质量大幅上升。这种模式将有力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