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精神故乡
——写在庆贺《山东教育报》三十华诞之际
从1993年创刊到现在,《山东教育报》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可对齐鲁大地的教育,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回顾这段历史,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慨在回荡;因为《山东教育报》的诞生与发展,也与我的整个人生走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曾在《当代小学生》担任过主编,组织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活动,采写过全国十佳少年等众多优秀的孩子。那个时候,我的写作对象主体是小学生。
分管《山东教育报》工作之后,我的写作对象逐渐由学生转移到了专家、教师、校长、局长、学校、区域教育等。于是,我采写的对象有些是齐鲁教育大地上的佼佼者,有的还是如冰心、朱永新等全国著名作家与教育专家等。所以,文章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山东教育报》所有工作人员的宽容、信任和支持,我不可能抽出时间投入采访与写作中。同时,他们那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工作精神,也在无声地感召着、督促着我,让我不由自主地像他们那样,为《山东教育报》发展尽心尽力的时候,有了一种心灵的愉悦与自豪感。
在长期采写的过程中,我从来不将采访对象的现成材料拿来“据为己有”,而是在亲临现场采访中,通过自己的聆听、观察、记录、思考、分析等,选取有写作价值的素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书写那些教育上感人至深的人物和故事。所以,当数十篇报道文章陆续在《山东教育报》上发表之后,不仅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而且让我品尝到了努力收获之后的精神之美。
正因如此,写作对我而言,并非一次又一次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场又一场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之旅。更重要的是,正是在为《山东教育报》持续不断采访与报道的过程中,我渐渐地拥有了自信,乃至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奋争精神与幸福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我从2009年5月“转战”《中国教育报》采写报道文章的时候,才有了水到渠成之势。截至目前,我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有的刊物还为我开设了专栏。
所以,退休对我而言,并非精神生命的枯萎与终结,相反,我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精神硕果。我的著作中,就有58本是在退休之后相继出版的,有的还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退休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山东教育报》编辑部,可是,它的每一次成功与飞跃,都会给我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力量。让我为之感到欣慰与自豪的时候,也便有了一种心灵的确认——我是在《山东教育报》这张报纸的滋养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我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精神故乡。
特别令我高兴的是,《山东教育报》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并没有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与徘徊,而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飞跃。
现在的《山东教育报》,在省教育厅的关怀与指引下,在社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一直在积极又创造性地工作着,而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有目共睹的成果。
所以,借此《山东教育报》三十年大庆之际,再次表达我由衷的感激之情,并诚祝《山东教育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日趋提升的时候,步入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