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创刊三十年7 有你相伴,人生更精彩 著名诗人桑恒昌题词 国画 诗语情怀 最美的相遇 缘定《山东教育报》 清正报风拂面来

第7版:创刊三十年7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创刊三十年7
07
【遇见美丽】

最美的相遇

□ 胡乐彪

人生总在不停地遇见。日与月的遇见,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帆与风的遇见,有了远方和未来;红与黄的遇见,勾勒出绚丽多彩的画卷。而我与您——《山东教育报》的遇见,如同寂寞遇见了喧嚣,冷清遇见了生机,点燃了我从事新闻写作的热情,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1994年,我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城区10余公里的枣庄市盲聋学校任教。特殊的学校,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学生,再加上位置偏僻,注定我的业余生活单调而乏味。

与您(那时您叫《现代教育导报》)初次相遇,是在2000年初冬的一个午后。一缕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斜斜地照射在办公桌上,洒落成一片金黄。我无聊慵懒地靠在座椅上,突然,您闯进了我的视线:您静静地躺在同事的桌上,窗棂的疏影斑驳了您的容颜,显得那么平淡无奇,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又熠熠生辉。于是,我走近您,如获至宝般捧起您、翻阅您。天色已晚,我浑然不觉。从同事那里得知,您来自阅览室。于是,每周等待您的到来,便成了我最幸福的事情。或伴着一缕阳光,或点燃一盏明灯,我静默而坐,一张张地翻阅着,漫步在经典美文里,畅游在杏坛论丛里,翱翔在教改风景里,感受文字的温度,品味思想的魅力。有时,您让我醍醐灌顶,有时让我耳目一新,有时让我叹为观止,有时让我感同身受。在通信还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您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窗外的世界。

从您身上,我了解了全国、全省的教育动态,知道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了别人的教育方法,懂得了杏坛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看到某市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被报道后,我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特殊学校本是封闭的,学校师生不为人知,何尝不能将我校活动借您一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弱势群体?

2000年10月29日,正值第十一届悉尼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中国残奥会运动员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电视的传播感染了我校的盲聋学生。他们自发地站在国旗下,用手语“唱”起了国歌。见状,我赶紧按下相机快门,冲洗出照片,并以《五星红旗飘残奥,无声世界唱国歌》为题,配上简短的图片说明,用正楷工工整整地誊写到方格稿纸上,装入信封,写上地址,贴上邮票,投入信筒。

没想到,过了10多天,我竟然收到了《现代教育导报》编辑部寄来的一封信。我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里面是一份2000年11月13日的报纸。会不会是我寄的新闻照片被采用了?激动之余,我小心翼翼地展开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一版到四版、从二版到三版,始终没有发现我的名字。失望之际,突然在中缝(后来得知,中缝是专门为投稿新手开辟的“处女地”)上发现了我的作品。尽管它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带给我莫大的鼓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不满足欣赏您,我想装饰您、充实您。万家灯火初上,夜未央,一盏灯、一间房,对影成双。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不是在“爬格子”,就是在奋力敲击键盘。只要学校有活动,我就给《山东教育报》投稿。虽然都是“火柴盒”“豆腐块”,但我心有所乐;虽然有时石沉大海,但我心之有向、行之有往。慢慢地,随着投稿次数的增多,作品刊发也由中缝逐渐地“升”到二版或其他版面。

2004年,教育局从市直学校中选调宣传人员,要求上报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刊发的新闻作品。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间,被您采用的作品汇总起来竟然有了厚厚一沓。是您的厚爱,让我有幸被选中,开始了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生涯。工作平台的扩大,新闻素材的增多,眼界视野的开阔,也让我的写作不仅仅拘囿在长、短消息上,而且尝试着向新闻摄影、通讯、评论领域涉足。

蓦然回首,与您相识已有23年。

23年间,从《山东教育报》到《现代教育导报》再到《山东教育报》,您的大名两经更迭,版面也由4个扩展到8个,我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您,您自始至终见证着我的成长。这期间,粗略算起来已有1300余篇稿件变成铅字,跟着您来到省内外,传播着枣庄教育故事,展示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捧报默坐静读已然成为一种奢侈。我虽然整天忙于工作,但每一期款款而来的您我从不错过,就像多年的朋友,如约而至。此时,我只想好好地品读您,仿佛回味自己那一去不复返的青葱岁月。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唯愿余生,仍和您牵手走下去……

(作者单位:枣庄市教育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