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涉蹚“深水区”推动“协同创新”
党的二十大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新部署,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发展中涉蹚“深水区”,使之“协同创新”,是新时代大势之所趋,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计民生、服务人的发展的战略所需。
山东职业教育体量较大,现有职业院校520所,在校生达253.6万名。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山东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研产以及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推进产教互促共荣、一体发展,在很多方面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和范例。但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发展中涉蹚“深水区”,使之“协同创新”,还有许多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创新层面的短板需要补齐,堵点需要打通,难点需要破解。
适应市场化新需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蹚进入“深水区”的必然要求。首先,国家战略“大市场”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水乳交融”的大机遇。当前,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让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在国家战略中行稳致远,在“水乳交融”中寻求创新之策。其次,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新市场”。当前,我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迭代的关键时期,紧扣产业升级需求,在“新市场”中搭建产教对接平台,把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职业教育不断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丰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功能,才能在“市场”之中觅得发展的动力和先机。
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化人才培养特征,是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两情相悦”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之所以前途广阔,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之所以大有可为,是因为现阶段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类型”特征,就是坚持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方向,按照国家建设应用型人才标准,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性、适应性、创造性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而要真正实现“大有可为”,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融入”并“沉浸”在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在推动专业链融入产业链,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之中,发挥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积极性,推进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深水区”,是现实之需。
坚持本土化导向,是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认可度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我省优化顶层设计,围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特点、行业人才需求,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区35个,组建各级各类职教集团超过200个,认定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310家,产教融合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同时,坚持 “本土化”导向需求,重点建设区域支柱性产业相关专业,推高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以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和匹配。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构建山东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如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如何加快推进职普融通,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更大发展平台……只有走进“深水区”,才能破解堵点、痛点、难点、关键点,才能理出时间表、路线图,务实推进、善作善成。这是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创新度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