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辩式思维中勇毅前行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知活动,通常意义上涉及所有认知和智力活动。其中,审辩式思维是当今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徐明老师的《思维影响教育》一书,从思维与课堂教学、思维与德育发展、思维与教科研等方面分享88个批判式思考案例,让我深切体会到审辩式思维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力。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说:“撬动世界的关键支点,不是地球、国家、民族,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思维。”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在审辩式思维中批判继承、颠覆前行。简言之,就是学会“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一、在“不懈质疑”中深耕课堂教学
徐明老师的“什么是好的课堂”系列思考开启了审辩式思维的开关,我不禁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如何落地生根”“情境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小差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价”等。以上思考涉及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实施、评价等,诸如此类的反思与质疑能够推动我们在继承与颠覆中深耕课堂教学。
还记得前几年在探索“生本课堂”的过程中,学校以“杜郎口教学模式”为模板倡导“展评式教学”,号召“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有一套严格的展评流程、表达术语和课堂时间分配规划。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在实施过程中深感困难重重,尤其是远古历史更多是以化石、遗址遗迹图、文言史料还原历史场景,需要教师讲解清晰到位,所以教师讲解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展示也一般都是回答问题,难免形式单一。在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中,我继承了“展评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摒弃了展评环节、表达术语、时间分配,因课制宜、因材施教,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为参照物,调整完善教学过程。从学生反映来看,效果还不错。徐明老师说:“孩子在学校学习,是为了适应他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是为了这个特定的人本身。”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在审辩式思维中颠覆既定模式。我觉得,好课没有固定模式,可能也没有固定标准,唯一可以作为衡量参照物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学生是否通过这节课得到发展。
徐明老师还说:“一节课不仅要有一条明确的知识线,还要有一条看不见的思维线,更要有一条至关重要的智慧线。”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更需要在审辩式思维中深耕课堂教学,通过不懈的审问、慎思、明辨、决断,助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积淀智慧。
二、在“包容异见”中涵养教育情怀
“换个角度看‘优势’”“你以为你理解的就是你理解的”“不做‘教师的医生’也罢”“如雪的教育改革:‘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思考,一句句直击人心的警言,揭示了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辨方式,让我不禁审视内心、反躬自省。
从教十二载,我一直以“正己、敬业、爱生、奉献”作为教育准则,自诩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周围都是和谐的声音,但是“我以为的真的是我以为的吗”?换个角度思考是不是陷入思维惯性而忽略细节问题了呢?我越发觉得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同的声音是多么重要!“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异见”是助力改革创新的催化剂。我们一直是为了“和谐”而包容异见,所以更要多听取他人的“异见”,多审视内心的“异见”。思及此,我意识到,学生信任我、爱戴我,更多的不是因为我优秀,而是因为学生优秀;周围的和谐声音是认可,更是鞭策,激励着我审视细节问题,在自我颠覆中坚毅前行。
徐明老师提到“让爱变现”“让爱直抵孩子内心”。反观教育实践,“包容异见”是一种思辨能力,是一种高远格局,更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情怀。
三、在“力行担责”中收获专业幸福
教育,一端系着国家发展的人才支撑,一端连着每个孩子的命运发展、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读完《思维影响教育》,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审辩式思维的力量,感受到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扎实推进,“五项管理”、课后服务、“五育并举”、思政课程建设、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学段科学衔接等内容相继出台。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理解“双减”的背景与意义,而且要从现实情况和学生本位出发,观察比较各项要求与实际教育教学的差距,探索更加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拓宽路径、加深效果,助力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收获专业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为基础教育高质量稳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审辩式思维就是在“自我谈话”中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创新教育理念、升级自我认知,把个人教育生涯融入国家发展,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融入日常教育实践,从而实现在“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中颠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