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赓续沂蒙精神再书华章 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五育联动”构建融合式劳动育人体系 泰山学院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特色活动搭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硬桥梁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泰山学院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特色活动搭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硬桥梁

□ 王磊斌

泰山学院持续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创新开展主题教育特色活动,以青年之名,汇青年之智,发青春之声,号召学生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奋斗姿态,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题教育调研”构筑青年沟通平台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以健全完善“联系青年学子、服务青年学子、发展青年学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为重点,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围绕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等不同方面,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批次、分专题的调研活动,密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学生心声,务实解决学生诉求。学工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二级学院以“巩固优势、守正创新、全面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为主题,围绕学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奖评优、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日常管理服务中的重点、难点、堵点,与学生开展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学生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学生服务满意度等方面收集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为下一步优化学生服务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主题教育和主责主业实现“两促进”、走在前。

“主题教育阵地”丰富青年学习载体

近期,学校以平台建设元素为主,强化打造学生理论学习阵地,挂牌成立了泰山学院创新创业基地、“一站式”学生社区指导服务中心与“青年会客厅”。五四青年节当天,在校团委的组织下,校学生会在学校青年会客厅举办了青年学子成长分享会,并就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前夕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们的回信以及新华社发表的《总书记心中的新时代好青年》组织了专题研讨。同时,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思践悟,用党的创新理论照耀学生成长之路。学校各学生党支部综合运用国旗下的演讲、学习强国资源灵活运用、配发书籍资料、党支部书记带头学习、教育基地深入实践学习等理论学习新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广大学生党员认真撰写读书笔记,进行研讨交流,积极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党员在理论学习教育中“不掉队”“聚得拢”。

“主题教育榜样”树立青年向上标杆

为引导全校广大青年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学校通过选树青年榜样,强化正面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启动第二届“最美基层毕业生”网络评选活动,党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会同各二级学院,通过《泰山学院报》、宣传栏和制作易拉宝展板等多种方式,在全校掀起宣传、学习“最美基层毕业生”候选人事迹的热潮。专题举办第十届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经验分享会,教务处邀请第十届优秀获奖选手分享备赛过程与参赛经历,促进学校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为日后教学活动积累经验。启动学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行动,校团委专题开展多期“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西部计划志愿者风采展示活动,生动诠释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基层一线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的事迹,唱响了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此外,学校还全面总结报道了“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双创之星’”“十佳学生”等优秀事迹,选树了一批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青年先进典型,深入讲好学生奋斗故事,激发广大青年不断努力向上,大力营造“燃动青春热血、绽放青春风采”的浓厚氛围。

“主题教育实践”凝聚青年奋进力量

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学校坚持以学促干,充分释放学生热情活力,强化责任担当,引导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主题教育总要求。一方面,学校通过设立党员示范服务岗、文明岗,志愿服务站挂牌等形式,让志愿服务的青春旗帜高高飘扬。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进社区普法、助力文明创建等志愿活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青年志愿服务队在桃花峪景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景区游客指引路线,协助景区工作人员维持检票秩序。教师教育学院普法志愿团队赴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参加“法治之光,助企护航”法治文化进社区司法宣讲活动。志愿者们巧妙地将法治知识融入与群众息息相关、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赢得了观众认可。另一方面,学校为青年学子搭建起社会实践大平台,鼓励他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到广袤的农村、到实习基地、到生产一线,让别开生面的“行走专业课堂”精彩演绎。学校组织9个学院12个专业近700名师范生,分别奔赴新疆喀什地区与泰安各县(市、区)中小学校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升师范生从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历史学院组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赴多地开展专业考察与认知实习,通过引导学生参观各类考古工地和博物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录入:孙荣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