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
趣味探研:数学智慧课堂的动力源
数学学科有太多逻辑构建期待,如何将学科的逻辑特点呈现出来,必须从教学环节着手,升级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中,要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参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为他们选准一个点,进行趣味化探研。只有这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源泉才能被激活,智慧课堂构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自主挖掘中积累数学感知。数学学科本身是抽象的,其思维含金量相对较高。这就给教学活动的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和阻碍。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点拨,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论追求何种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挖掘文本的基础上积累数学感知,尽快找到学习感觉,完成知识构建。在对知识的自主挖掘和构建中,学生思维的深刻度也会不自觉地增加。例如,《因数和倍数》一课需要厘清几个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教师讲解是一种有效方式,但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短路”,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以预习检测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认知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心里没有底,他们只能更加认真地学习、努力钻研,才能确保顺利完成检测。
实验检验中生成符号意识。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最好的刺激,是调动学生的身心,让他们主动思维。”小学阶段,多元好奇心、灵动思维是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具体内容设置趣味化、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符号,那么,数学学习将呈现出实验态势,学生的认知就会进入一种崭新状态。教学《观察物体(三)》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实践操作感兴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比较适合采用实践操作的形式。教师以学生的好奇心为认知触发点,设置实验观察任务:“给大家准备了若干个正方体,你能把它们摆放成什么样子呢?从不同形状进行观察。”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实践操作。经过实验活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得到构建,符号意识顺利生成。
思维交互中构建空间观念。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成为现代教学的显著标志。为升级合作学习实效,在选择形式时要格外慎重。思维交互是合作学习的本质体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交流、探索。小学生的思维相对单纯,他们对某一知识的认知往往呈现出固化状态,不知道“拐弯”。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趣味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思维交互平台,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调整学习方向。
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面对纷繁复杂的计算,学生有种“老虎吃天”的感觉。如何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就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让多元思维迸发,学习分数的加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学习例题,交流探索相关规律。很快,学生习得了知识。这时,教师让学生猜测:如果是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如何计算呢?在猜测、验证中,学生很快触摸到知识的中心地带,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知识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主探索,而且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交互中迸发新的学习能量。
数学教学本身是枯燥、乏味、无趣的。要想快速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知识,形成数学感知。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知后,要适时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生成符号意识。生生之间展开多元交互,在思维碰撞中构建空间观念。在教学各个环节展开趣味探研,对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全面审视,学习活动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作者单位: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