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烛光与阳光的变奏 引人入胜、饶有趣味的诗词读本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诗意语文”又十年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序与跋】

烛光与阳光的变奏

□ 厉彦林

刘俊奇同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燃灯人》即将由济南出版社出版之际,他邀我作序。这部作品歌颂的是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老师。李老师曾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许多荣誉称号。我虽然很少写序,但还是怀着对李振华老师的崇敬之心、感激之情,欣然应允。

我对李振华老师比较熟悉。在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工作期间,我曾多次接触他,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记得那是2014年,省里请他参加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报告团,他来济南报到时,我推掉其他事情,专门请他吃了顿晚餐,表达我的敬意和感谢。

1953年,李振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17岁的他来到了当时还十分贫困的沂蒙老区支教,转眼间已经七十载。他把爱心和满腔热忱全部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学生,以炽热、无私的情怀浇灌着满园桃李。他在教师岗位上倾尽心血和汗水教书育人,还先后拿出150多万元资助了两千多名学生。初到沂蒙山时,他每个月拿出四分之一的工资帮助别人,而如今每个月的退休金他只留下500元用于生活费,倾心、倾力资助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数不清的山区孩子在他的教育和资助下,靠知识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退休后,他继续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到全国各地做报告3300多场次。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李振华老师多次放弃进城、回南京、转行和提拔的机会,经历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遗憾,爱情与事业的艰难抉择,将永恒的爱和生命融入蒙山沂水。当年,为了即将高考的学子,他顾不上回南京照顾病危的父亲,直到老人病故,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儿子为替他回老家照顾老人,忍痛放弃了高考。母亲因为接受不了父亲离世的打击,加之身边无人照料,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在母亲生病的第十个年头,李振华老师把老人接到了沂蒙山区,老人却因为水土不服,在一个深夜突然离世。他强忍悲痛,深藏愧疚与自责,坚持奋斗在教书育人第一线。

乡亲们为了表达对李振华老师的感激之情,自发捐款为他立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给伟人塑像的多,为一位普通劳动者塑像却闻所未闻;人活着就被雕成塑像,供人们瞻仰以铭记,我还是首次听说。这座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结着沂蒙老区人民的感激之情和无以言表的感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人们喜欢用园丁、红烛、春蚕、火种、人梯、铺路石等比喻老师的高贵品德和重要作用,十分贴切。李振华老师的感人事迹启迪我们:人生舞台没有大小,工作也不分轻重,只要怀揣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用心、用情、用力去做,就能干出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就能由平凡变为非凡。即使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也会由一缕烛光,变成照耀大地、照耀学生心灵的灿烂阳光。

在半个多世纪里,李振华老师“让爱改变一切”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歪脖子树”也会变直、“渣滓学校”的嬗变、永远的“工程师”情结……这部作品通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情节,表现了李振华崇高的师德和他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读来让人动容、难以忘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就更加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艰巨、繁重而光荣。《燃灯人》出版发行,把李振华这样一位人民教师的典型以文学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激励全社会尊师重教、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莘莘学子读书报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刘俊奇同志曾担任过山东老年大学副校长,我们都是从原来的临沂地委组织部调到山东省委机关工作的。俊奇同志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文笔不错,尤其是他的散文《第一次背娘》被《人民日报》等数千家媒体转发,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我曾经动员他写写李振华老师的先进事迹。十几年来,他沿着李振华老师当年来沂蒙山的路,走遍了李振华老师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采访了李振华老师的许多学生和这里的乡亲们,多次与李振华老师同吃同住、深度交流,努力走进这位人民教师的内心世界。俊奇同志耗时两年多,整理素材、完善思路,伏案疾书,“我的电脑键盘前,几乎每天都堆着纸巾,写着写着,就被李振华老师的故事和情操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两年因为新冠疫情不便外出,每当写不下去的时候,他就通过电话或微信,与李振华老师和他的儿女们、学生们交流沟通,千方百计把情况搞清楚、问明白,确保内容准确无误。这种倾心写作和认真执着的精神令我很佩服,也很感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都做过“军人梦”和“文学梦”,可惜人生这本书的“青春篇”太过短暂,读起来又总是如此仓促。许多写作爱好者在退出忙碌的工作岗位之后,再次萌生了写点东西、抒发人生感悟,以及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想法,却又往往“举笔为艰”,大多数人面临着“写什么”“怎么写”“能否坚持写”与“能不能成功”这类问题的困扰。俊奇同志退休后创作出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坚持用十多年的时间跟踪采访自己想写的人物,扑下身子,用心、用情去写,既享受这样的创作过程,又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实、快乐而又富有特别的意义。当然,用专业作家的水准来评判,俊奇同志的这部作品肯定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空间。我赞赏的是他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情怀、笔耕不辍的毅力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我们这个世界其实不缺光。我最难忘童年时乡村学校煤油灯的光和在城市读书偶遇停电时那一缕缕烛光,这光洒满教室的角角落落,伴着翻阅课本和书写作业的窸窣声,交汇成一曲优美动听的歌谣,悄悄地穿越窗户、穿越时空,飘散在美丽的月色之中,迎来灿烂的第一缕阳光。

世界上唯有光明和追求,能够给人以顽强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烛光很小、很微弱,却让人看见希望;太阳胸怀博大,阳光拥抱世间万物和每一颗美好心灵。在艰难处、黑暗中的点灯人、举灯人,其本身就是一盏明灯,从而点亮了我们的心灯。烛光与阳光互换、变奏,释放出温暖与光芒,成就人生的精彩华章。

这是我的美好愿望,并为序。

2023年3月9日于泉城

厉彦林,沂蒙山区莒南县人,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委老干部局局长。当代作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四十余载,已出版《炽热乡情》《享受春雨》《地气》《人间烟火》《延安答卷》《沂蒙壮歌》等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作品十余部。作品先后获齐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长征文艺奖、人民文学奖等,部分诗歌、散文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