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英语教学须破除“应试”思维 小细节大德育 技术素养培养应与课堂相融 寻找课堂教学内生的力量 让合作学习为教学添彩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论道】

小细节 大德育

□ 商河县弘德中学 严雪

教育是什么?对于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不是高深的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识字中的一笔一画,拼音中的一声一调,数学中的1、2、3、4、5,一点点小细节,让学生一点点理解,一点点掌握。那么,德育是什么?不是喊出来的“爱国家、爱民族”的口号,也不是“高大上”的表演、作秀,而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珍惜生活中的幸福,践行爱的行为。德育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让美好的德行渗透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并且代代传承。小细节、大德育,如此而已。

在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次平常的外出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骑三轮车的大爷。大爷70多岁了,身体硬朗,很健谈。我与他无意中聊起党员这个话题,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的心。“共产党好啊,毛主席好!我们一家人大多都是党员,只有我不是。但是我拥护共产党!”说话间,他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鲜红的小本本,向我扬起:“这个还是几十年前发的党章呢!我家里还有很多毛主席像章,你看我胸前还戴着这个。这是好多年前的,现在很难找了。我们一家人过去都是党的先进人物呢!我的长辈都在村里当干部。”“多亏了毛主席,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更好啦!农民不用交税了,还有退休金,看病也有医保报销。老百姓都念着他的好。党是好样的!过去的老党员都没得说,个个都是先进和榜样。可是,现在有些歪嘴和尚念错了经,有的党员可就是没有共产党的样子啦。”他用淳朴的语言表达着自己朴素的情感,脸上的喜悦和爱憎一览无余。这就是一个沂蒙山老区70岁老人对党的真挚情感。这情感已经融进骨头里,渗入血液中。这就是我们的民族魂啊!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支撑,也是我们无坚不摧的力量之所在。因此,才会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才有“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感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被一个骑三轮车的老人诠释得淋漓尽致,胜过某些大学教授的说教。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教师们听,无人不为之动容;我把这位老人请进课堂,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朴实无华的思政课,播下爱党爱国的良种,效果胜过校长的演讲、班主任的说教。那些“熊孩子”对爷爷的话都能听得懂,也能信得过,比平时乖巧了好多。他们心中有了党的形象,有了领袖的身影。

我之所以爱坐三轮车,是因为受到一位老领导的影响。这位老领导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对教师、对朋友来说,他是一位慈爱的长者。这是大家的共同感觉。而我对他的钦佩也是源于一个小小的细节。

那是一次学习途中,大家需要打车赶到会议的地点。我拦住一辆出租车,老领导则拦住了一辆三轮车。骑车的也是一位老人,一位衣着看起来有点邋遢的50多岁的老人。我们都不太明白老领导的做法。在我们看来,出租车坐起来舒服,看起来气派,为什么要去挤那看起来又脏又破的三轮车呢?大家对那些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的三轮车是没有好印象的。骑车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不懂交通规则,不听交警指挥,而且屡禁不止,令人头疼。坐这种车既不舒服也不安全,大家平时真的不愿意坐。此时此刻,大家有点儿纳闷,但是不好意思开口询问。直到下车以后,老领导才为大家解惑:“为什么要坐三轮车呢?你们看看就知道,开三轮的肯定都是家里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他们不好就业,只能自己开三轮。而开滴滴和出租车的人,条件肯定比他们好。我习惯坐三轮车,是希望能帮他们一点,尽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老领导的话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一个个都脸红了。我们时刻在意的是自己的体面,却丢失了心中的善良和怜悯。

德育不是滔滔不绝的给学生灌输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更不是那些“叶公好龙”式的只要求学生做到而自己却不能践行的规则。做好自己,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给予学生一双慧眼,帮他们捡拾起生活细节里的美丽珍珠,就是给学生最真实、最有效的德育。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