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特教路上筑梦人 与孩子一起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4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04

特教路上筑梦人

——记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闫蕊

□ 路笃祥 姚胜明 郭丁芳

坚守特教,芳华如炬,她给折翼天使的童年带来了阳光;正视差异,不离不弃,她让小生命的明天充满希望;微光燃炬火,为爱而发声,她唤起一座座城的温暖。——题记

闫蕊,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2001年从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特教岗位,22年矢志不渝,给一个个残障儿童带来人生的幸福,给一个个不幸的家庭带来明天的希望,为和谐社会注入大爱的音符。今年,《人民日报》分别以《我和学生之间相暖相依》《不求桃李满园,只为相暖相依》为题,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22年的时光,闫蕊只教过96名学生,虽没有桃李满园的荣耀,却换来了残障儿童幸福的微笑。在闫蕊的悉心照料下,有的学生走向康复,实现生活自理;有的学生掌握了丝网花制作、刻瓷技术、擦皮鞋、洗车等劳动技能,具备了谋生本领;有的学生入职服装加工厂、手工铸造厂等企业,甚至自主创业;有的学生考上高中,升入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继续求学深造。

用心温暖心 燃起学生的希望

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有真正的教育。特殊教育尤其如此。22年的坚守,闫蕊用爱心、耐心、细心践行着“有爱无障”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找回生命中缺失的美好,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名学生身上。

小谷,一个患有听力和智力双重障碍的孩子,无论闫蕊怎么变着法儿地教,小谷总是一脸茫然。8年的时间,他写不出几个简单的字,算不清10以内的加减法,连基本的手语交流都成问题,还经常惹事……有一次,闫蕊被飞奔而来的小谷撞倒在地,面对周围再一次响起的劝退小谷的声音和小谷妈妈担忧的眼神,闫蕊忍着脚踝的疼痛,笑着说:“放心,小谷是我的学生。”就在九年级临近毕业的时候,小谷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会主动帮值日生打扫卫生,帮生活老师收拾餐厅,帮年迈的爷爷做家务,课堂上的他也开始主动学习……闫蕊用9年的陪伴,让小谷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在她的教育理念中,不是尽力了就可以,而是拼尽全力依然不离不弃。

2018年12月,一场大火让小光的家变成了灰烬。幸运的是,这个12岁的脑瘫男孩从起火的卧室跌跌撞撞地逃到了火势尚未蔓延的客厅,最终安全获救。这短短几步,则是闫蕊和小光的家长蹲在孩子身后,用3年的时间抓着脚踝、辅助双脚交替迈步的康复成果。从刚入学时一迈步就摔倒,到可以独立上下楼梯,小光的妈妈情不自禁地感慨道:“我孩子的站,是一秒一秒加起来的;走,是一步一步数出来的!”

10岁的小涵是一个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他一进教室就躺在地上,不说话也不理人。细心的闫蕊发现,当其他学生和妈妈做互动训练的时候,小涵会主动起身凑过去,瞪大眼睛看。小涵是不是缺乏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呢?闫蕊马上调整教学方案。当小涵坐上秋千时,闫蕊就在他的身后,轻轻地念着“妈妈、爸爸、爷爷”这些词语,只会说单音节字的小涵居然跟着节奏念得很清楚。和闫蕊相处的第五节课,小涵没有再躺在地上,而是主动站在了康复楼梯上。看见闫老师,他瞪大了眼睛,跳了两下;闫蕊恍然大悟——“一、二、三,跳!”他们的训练就这样开始了。小涵喜欢趴在大龙球上双手撑地爬,闫蕊就跪在地上帮他引导方向;小涵喜欢张开双臂像飞鸟一样冲下滑梯,闫蕊就一趟一趟来回跑着陪他一起飞……慢慢地,小涵的眼睛里有了光,开口说话了。小涵的爷爷感激地说:“孩子能自己吃饭、穿衣服,能生活自理,我也就放心了。”

用光点亮光 关爱学生的成长

从“听障教育”到“培智教育”,从“口语练习法”到“故事导入法”,从“课程活动化”到“生活课程化”,闫蕊努力探索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发展自己,成就学生。她探索出了三条“特别”的途径,为残障学生打开了常态化成长的广阔空间。

——个性化教学,探索“一生一案的心灵沟通”,走进每名学生的内心世界。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让无声世界里的学生打开心扉。她聆听学生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描述,锻炼听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这里,学生向她敞开心扉。闫蕊得知学生小慧的父亲因病去世,就鼓励小慧把心里话写进日记里,她则在日记的后边和小慧继续聊下去。这些爱的叮咛,像阳光一样照进小慧的心里。渐渐地,小慧脸上的笑容多了,书面表达能力也提高了。2021年,小慧如愿考上了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圆了大学梦。

“我要学说话”课堂,让掉队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快乐。2013年,闫蕊组建“我要学说话”课堂。课堂内,从拼音到词语,再到组织句子,长期的坚持使学生的口语有了明显进步。园丁的努力,成长的花儿知道。贪玩的小玉渐渐跟上了大家的学习进度;总是一脸茫然的小奇,开始开口参与课堂;刚刚转学过来的小梅补齐了短板,挺直了腰板……

“故事导入法”让患有智障的学生聚在她的身旁。2018年,闫蕊转型到培智教育。课堂上,面对患唐氏综合征、脑瘫等情况更为复杂的学生,她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焦躁不安。一个冬天的午后,她拿起一本幼儿绘本,试着给学生读故事。神奇的是,她每读完一句话,学生们居然都发出开心的笑声。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她探索出“故事导入法”,将课前故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自然导入新课。慢慢地,她的故事和爱流淌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们喜欢模仿她讲故事的样子,喜欢远远地一看见她就大声喊“闫老师”,等她喊出学生的名字就满足地跑开。

——培智先润心,实施“多姿多彩的活动课程”,让每名学生都出彩。

2012年起,闫蕊先后承担了学校团委、党建和宣传等工作,组织发展80余名残障儿童加入少先队,20余名听障学生加入共青团。她探索构建“活动化课程”,把“学生喜欢、直观生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学生认知的主体方式。她发挥自身潜能,带领聋生舞蹈队用舞蹈绽放生命之美;她开展“生活自理我能行”活动,让学生集中展示学到的生活技能;她利用节庆日资源,开展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国旗下展示”活动,学生把课堂所学在每周升旗仪式上进行展示。不会说话的“糖宝宝”小洋,每次一看见她,总是先指一指国旗,再敬一个队礼,仿佛在说:“老师,我要去升国旗!”熟练背诵《三字经》的小欣变得书不离手,喜欢在每个目光注视的地方展示他新背诵的国学经典……近10年的活动传承,鲜艳的五星红旗见证着他们的点滴成长。

在“助残日”活动中,从大会手语翻译、文艺演出主持,到节目的排练和现场指挥,到处都有闫蕊忙碌的身影。她编排了30多个舞蹈,曾获宁阳县中小学艺术节舞蹈类第一名、山东省残疾人文艺会演二等奖。学生在台中央舞蹈,她就在台旁指挥,翻飞的指尖犹如看得见的音符,指引着学生登上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生活即教育”,开展“融入社会的生活课程实践”,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

近年来,闫蕊实施“生活课程实践”党建引航项目,将学习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带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锻炼。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躲躲闪闪、不敢抬头到逐渐扬起头勇于表达、乐于交流。那些担心孩子外出表现不好会“丢人”的家长们,也慢慢放下心来。生活本领的习得,让孩子人生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生活的现实。

今年5月12日,在“新时代泰安榜样”颁奖典礼上,闫蕊2018年执教的学生、现在长春大学就读的高爽,手捧鲜花来到她的面前,就像离家的孩子回到妈妈的身边。他和闫蕊深情一抱,无声动容,在场的嘉宾、观众潸然泪下。

用爱传递爱 照亮学生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说:“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闫蕊身体力行、为爱发声,唤起全社会对残障孩子的爱心。

为了让重度残障儿童都能接受优质、便捷的康复教育,闫蕊开启了“送教上门”的征程,把课堂搬到学生家中。多年来,她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每年行程2000余公里,送教100余节次,把课本知识、康复训练和党的政策送到残障儿童的家门口、心坎上。

2019年的一个清晨,闫蕊驱车一个多小时,去宁阳县西北部的鹤山镇“送教上门”。下了车,闫蕊手里攥着一条围巾、一顶棉帽,来到一户人家。敲开门,屋里一个男孩搬来凳子,揪着闫蕊的一根手指头晃啊晃,嘴里小声嘟囔道:“坐——”闫蕊拿出围巾、帽子,给男孩戴上,说道:“这是给你的礼物,好看着嘞!”男孩名叫小寒,是一名脑瘫患儿,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对于“送教上门”,小寒的姥爷起初很排斥。但闫蕊坚持说:“我们来了,就会多一分陪伴、多一分关爱;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慢慢变好。”在她的耐心陪伴下,小寒的语言表达有了不小进步,还学会了不少文明礼貌常识。

今年春季开学时,闫蕊受邀参加省教育厅首次举办的教师“开学第一课”,分享特教故事,让特殊教育被看见、被关注、被关爱。近年来,闫蕊现场宣讲30多场,传播特殊教育普惠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全民携手,筑梦残障孩子未来”的美丽风景。

闫蕊组织教师志愿者组建“微光炬火·为爱发声”团队,拓展志愿服务平台,把学校创建成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架起连接特殊教育和社会大众的爱心桥梁。

走近闫蕊,人们看到一个钟情于特教事业的她,一个倾情于残障学生的她,一个共情于学生家长的她,一个燃微光成炬火、温暖前行者的特教筑梦人。22年,闫蕊把奋斗的青春绽放在挚爱的特教土地,化作一束微光,照耀残障儿童的成长道路,也为自己的人生铭刻上奋斗的鲜活注脚。

闫蕊课下和学生交流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