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云”间数学同样精彩 “土”“洋”结合相得益彰 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转化“后进生”应有的放矢 让家校沟通更有“温度” “学案导学”贵在有效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论道】

“学案导学”贵在有效

□ 济南市莱芜区牛泉中心学校 亓玉成

“学案导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济南市莱芜区正在进行“目标导学、自主有效”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牛泉中心学校化学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学案导学”贵在有效。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总体思路主要是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主体参与和自主发展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创新。该教学方式打破了过去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实施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积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激起动机、激发想象、紧扣课标、开阔眼界、重视学法、培养能力、面向全体、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操作容易的作用。

在“学案导学”中,学案的设计是关键,而学案的恰当使用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增设了许多新颖美观的插图、多识一点、交流共享、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及信息冲浪等,因此,学案设计中要涉及这些内容,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学案设计主要分为3个部分: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包括了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三方面,要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展开思考,以学案设计的内容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将一些重要化学结论的导出过程挖掘出来,将教材中隐含的学习策略、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概括出来,丰富学生的学法体验,使学法更易于学生领悟、内化、运用。学案的主体部分是课堂学习内容,包括问题探究、总结反思、课堂练习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变化,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少而精,在课堂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总结反思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及时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学案附属部分是课后作业,即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这些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例如在教学《食物中的有机物》一课时,可把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认真观察、查阅资料、进行总结。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实施中应注意3个问题,第一是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 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学案,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就需要教师做大量工作。这是教师坐在一起研讨的过程,也是教学再思考、授课之后再反思的过程。通过精心研究确定学案,从而使学生从“学会”跨进了“会学”,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第二是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是应多法并用,做到教与学统一。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当堂巩固所学内容,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从一段时间的“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来看,由于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发挥了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能促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所以具有“互补性”作用。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作用,所以具有“创新性”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脉搏,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一种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好的教学方式。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明确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运用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把教法、学法融为一体,为化学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