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学生“小情绪”的方法与策略
什么是“小情绪”?“小情绪”就是指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但它并不严重。它既不需要心理教师的干预,也不需要专业机构的治疗。但“小情绪”需要引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济南市历城区礼轩小学的做法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从班级实际出发,摸清现状,面向全体,关注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学生的“小情绪”,当好学生的“保护神”。
一、“小情绪”的典型表现
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狂躁、多动、具有攻击性;内向型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自恋、多疑、忧郁、退缩、自我攻击等。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
学校结合各班级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表现,在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基础上找出几种“小情绪”的典型表现,分别是内心防御型、自我封闭型、压抑讨好型、易怒暴躁型和行为失控型。
(一)内心防御型
这种类型学生抗挫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逃避,害怕自己出错,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别人的预期,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不喜欢被否定、被批评,畏惧失败。
(二)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学生不善于表达,受别人关注较少。存在“躺平”心态,做事不积极,没有前进的动力;内心矛盾,既害怕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
(三)压抑讨好型
这种类型学生分为两种:一种特别爱表现自己;另一种,说话声音小,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其共性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习惯看别人脸色,没有主见,“墙头草、玻璃心”,讨好型人格,渴望被鼓励、被认可。
(四)易怒暴躁型
这种类型学生有自己的主见,讨厌被指挥、被指导、被批评,情绪波动较大,易被激怒。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虽然心里接受了,但嘴上不饶人。
(五)行为失控型
这种类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比较浮躁,有的喜欢通过恶作剧或捣乱的行为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喜欢表现自己,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
二、甄别“小情绪”的方法
(一)通过各种观察甄别“小情绪”
课堂观察。课堂是一面镜子,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课堂及不同学科的课堂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班主任都在教室里办公,这样便可以随时关注到学生,甄别不同的“小情绪”。
常规表现观察。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各时间段的点位管理表现,甄别不同的“小情绪”。
人际交往观察。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与同学交往的能力、与教师交流的能力,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全员育人工作安排,班主任通过点对点家访观察学生与家长交流的状态及家庭表现,以此甄别不同的“小情绪”。
(二)通过各种交流甄别“小情绪”
师生交流。在师生沟通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关注学生真实的想法,从而发现学生的问题。
教师间交流。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沟通要勤、要细、要记录,发现有“问题学生”的苗头,要多次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
家校交流。“问题学生”背后一定存在家庭问题,家校沟通是找到学生问题根源的重要途径,不可忽视。
(三)通过专业机构筛查甄别“小情绪”
学校通过专业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与测评,发现学生的问题。
班级情况(以某班为例)。2022年,班级心理健康筛查共收集问卷38份。综合整体情况后发现,有21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17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班级人数的44.7%,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筛查分析。在17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中,8名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9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根据学生通过筛查发现的问题,班主任首先采用排除法,弄清楚谁是真存在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家访、师生谈心谈话及持续观察,发现真正存在问题的学生有3名,占班级人数的7.7%。针对这些学生,班主任需要找出原因,逐步解决问题。对其他学生也需要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三、干预“小情绪”的策略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面向全体促成长
开展心理微班课,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班级中,班主任定期开展“心理微班课——爱的教育”主题课程,让爱的春风温暖每名学生,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其敞开心扉和教师倾诉,让教师成为学生们的心灵导师和排忧解难的朋友。
开展心理健康团辅课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展“暖小轩”活动,教师定期查看“暖小轩”收集的“小情绪”信件,通过“暖小轩见面会”“曼陀罗绘画”等心理团辅课程,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小情绪”。
开展“心理微俱乐部”活动,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班级定期开展“心理微俱乐部”“心理沙龙”活动,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关注学生真实的想法,并在有“小情绪”的学生身边安排“隐形人”,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为学生撑起“心理保护伞”。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调适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学校定期邀请专家进校,开办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情景体验、心理健康指导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理知识,调适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情绪的变化,做情绪的小主人。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心理轨迹。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教育方式及教师评价等,它为班主任开展案例辅导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和保障。做到“一生一档”,其中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家庭版、班主任版及重点关注人群档案。班主任可以随时完善档案内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难。
(二)依托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分类疏导讲方法
突破法。面对内心防御型学生,班主任要帮助他们突破防御,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树立信心,帮助其突破紧闭的心门、畏惧失败的心理。例如:学生失败或者达不到自我要求时,班主任要与其一起找出失败的根源并理性解决,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让学生从不足、失败或失误等负面情绪中突破自责、焦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
驱动法。面对自我封闭型学生,班主任要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把自我封闭的学生从幕后引到台前,由简到繁布置小任务。例如,布置这些学生收发作业、整理讲台,逐渐成为领读员、班级管理者等,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最终敞开心扉,融入班集体中。
肯定法。面对压抑讨好型学生,班主任要给予充分肯定,多俯下身拥抱或者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其接纳自己,敢于表现自己。
协作法。面对行为失控型学生,必须做到多方协作,包括班主任、同学、任课教师、家长等。班主任要用激励法与其谈心谈话,同时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实施小组管理机制,以小组促个人,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各学科的配合,及时调研学生在各学科课堂上的表现;加强家校互动,家校联手采取措施,以此推动学生“小情绪”的有效疏导和解决。
解压法。面对易怒暴躁型学生,班主任要学会给其解压,解除来自“被要求”的压力,同时给他提供自己做主的机会,让他感受没有“被要求”的快乐。例如,让其策划一个班级小活动或者小组活动。其间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与支持,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化暴躁为动力,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其实,真正典型的单纯“问题学生”是比较少的,多数“问题学生”都是“复合型”的。比如,他既是防御型的,也是讨好型的;既是讨好型的,也是暴躁型的。所以,单纯只看基本策略,我们不可能直接转化“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掌握大致方向后,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
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才能促使他们逐步走出阴霾,走向快乐,健康成长。弄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教师必须持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树立信心,从实质上转化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