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人物风采 宋建军:让“品格之木”在校园里郁郁生长

第5版:人物风采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人物风采
05

宋建军:让“品格之木”在校园里郁郁生长

□ 张桂玲

人物名片

宋建军,东营市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双文明先进个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近年出版了《“三有”课堂有趣教学设计》《品·学课程下的课堂育人之路》等著作。2015年9月任东营市育才学校校长以来,践行“品格教育”理念,构建“品·学”课程体系,打造出一张“品格教育”金名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键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么立、怎么树?”8年前,这是作为新任“掌舵者”的宋建军受命来到东营市育才学校后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8年后,一份独具“育才魅力”的“高分答卷”惊艳了大家——

从“双十”习惯日渐养成到“品格教育”绽放异彩,从“三有”课堂初见成效到社会满意度“口碑炸裂”……8年,这所学校由内而外发生了看得见的巨变,逐年攀升的不只是教学质量,还有师生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以及学校的满意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今,火爆的招生压力成为令宋建军最头疼的事情。这位带领师生们一起将学校做出品质、做成品牌的校长,究竟有着怎样的治校秘籍?是什么促使这所学校有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这些年,其实,我就做了三件事:抓习惯品格,抓教师队伍,抓课堂改革。”宋建军说。

最美的守望是教育初心

东营市育才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于1998年。由于当地政府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发展遭遇了瓶颈。

2015年9月到任后,宋建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敏锐地察觉到,除了教学质量提升空间颇大之外,师生最缺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目标动力和“凝聚向上往前奔”的精气神。其中,最让他感到头疼的,就是因为学校生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孩子,多数家长忙于生计,致使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

找到了“症结”,宋建军当即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感到意外的决定:不抓成绩,而抓习惯、育品格,而且从最细微处抓起。比如,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站立、行走姿势——“走直线、拐直角、大摆臂”开始。

“新官上任”烧出这样的“第一把火”,不仅让教师们有些不解,而且让很多家长心里直犯嘀咕。

“任何改变一开始都会引起不适,但时间会告诉大家答案。”谈及当时的做法,宋建军认为,学校里不少学生身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自信。而走路昂首挺胸、“大摆臂”的习惯,坚持的时间长了,就会“由外而内”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有利于优秀品格的培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肢体语言影响着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扩展性的姿势,能够对我们的情绪和状态产生神奇的积极影响。借助简单的高能量姿势,长期坚持,能帮助我们迅速调整出更好的状态,锻造强大的内心,形成卓越的品格。”这也正是宋建军为什么会从为学生“正姿”开始做起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宋建军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量,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非智力因素,也就是需要学校着力培养的习惯品格。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无论他的先天条件如何,只要他有毅力、有恒心,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和韧劲,就会取得成功。而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培养、塑造的。

由此,学校提出了“品格教育”理念,构建了基于学生学力形成和人格培养的“品·学”课程体系,专注于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综合提升。

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思想共识的形成,为师生步调一致地共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深的根基是“品格教育”

在宋建军的强力推动下,从站立、行走姿势开始,学校逐渐构建起了从习惯养成到品格培育的完整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学校确定了“小学培养习惯,初中培育品格”这一基本方向。

在小学,狠抓习惯养成。将十个“学习习惯”和十个“行为习惯”作为重点内容,分年级进行序列化培养,即“双十”习惯。比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主要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习惯,在行为上主要培养他们主动问好、讲礼貌的习惯;针对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主要培养他们自主读书的习惯,在行为上主要培养他们守时、惜时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初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着力开展品格培育。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将品格培育重点放在初中实施。把“诚实”作为主线,分年级分别进行“自信、勤奋、感恩、责任”五项“品格教育”。

但习惯“品格教育”的落地绝非易事,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为了让“习惯品格”真正落到每名学生身上,宋建军带领教师们构建起了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以身边资源为纽带的全维度推进策略。

在宋建军看来:“课堂不能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习惯品格养成的地方。所以,必须将习惯品格的养成依托于课堂、根植于课堂。”比如,“善于倾听”“善于提问”“善于表达”的习惯以及“坐姿端正”“人走桌面净”,等等。

除了行为习惯外,各学科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寻找品格培育的契机?以初中历史教师张英礼的一堂课为例: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历史组开展了以“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学生从班级演讲到思维导图绘制。这样做,既促使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国防科技成就,又通过邓稼先、

钱学森等“两弹元勋”一心为国、艰苦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了感恩、责任、勤奋的品格培育。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将学生的学力形成和人格培养融合在一起,悄然推进。

宋建军深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与课堂相辅相成,也是实施“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以爱国教育为例,每天早上7点30分,国歌响起,全体师生无论在做什么一律停止,驻足、肃立,向国旗敬礼。久而久之,这种“育才行为”也深深影响了校园周围的居民、商户。在国歌响起时,他们也面向国旗肃立、行注目礼……

“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看见这个世界的美好,并回馈以美好。”中考结束后,育才学校九年级学生都参加了隆重的感恩活动:感恩中考考点教师细致周到的服务,感恩交警同志的保驾护航,感恩送考司机师傅的平稳送达,并一一向他们鞠躬致敬,送锦旗、送礼物、送祝福。除此之外,“我上学了”“十岁成长礼”“走入中学门”“二十五公里远足”“丰收采摘”等,这些每年序列化开展的活动都被宋建军赋予了“品格教育”的深刻内涵。

同时,宋建军还注重巧妙地运用评价激励手段来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三个层面,分别进行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教师们集思广益,为每个好习惯寻找到了一个代言“小精灵”,如多思善问(小浣熊)、生活自理(松鼠)、守时惜时(燕子)、自主读书(萤火虫)、与人合作(蚂蚁),作为一项阶段性评价的徽章奖励。小学部和初中部专门编印了“美好的足迹”之《好习惯养成记录手册》和《好品格培育记录手册》,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用细致、实时的记录助推学生不断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以好习惯奖励为例,学生在学习、行为“双十”习惯养成中有优异的表现即可获得“好习惯星”1枚;学生每获得30颗“育才好习惯星”,即可领取“育才好习惯章”1枚;学生获得12枚“育才好习惯章”,即可领取“育才好习惯奖状”一张,并与校长合影留念;而每获得8张“育才好习惯奖状”,就可以领取“育才好习惯T恤”一件……这些在大人眼里看似微小的评价办法与奖励机制却成为学生争“星”夺“章”的动力。

语文教师倪慧娟记录了这样一次学生与校长合影的情景:“孩子们个子小,学校就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方凳。在拍照的过程中,宋校长把孩子抱上凳子,拍完再将孩子抱下凳子。90名学生拍下来,这个过程就非常辛苦,但是大家看到的是校长开心的笑脸,听到的是他爽朗的笑声。当孩子们鞠躬、问好时,校长热情回应。听到了校长的笑声,很多孩子放松下来,主动搂住宋校长的脖子。如此亲密的样子成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教育贵在熏习,风气来自浸染。”在宋建军看来,浸染是一种无声、无形却又持久、深入的力量。在育才学校的校园里,一草一木皆妙景,一砖一瓦都传情。校园的小路旁,一棵长势茂盛的白蜡树尤其引人注目。它是育才学校的“校树”,也是一棵“有故事的树”,更是师生眼中坚韧而神奇的“生命之树”“品格之树”。树旁,有这样一篇由学校语文教师创作的《白蜡说》碑文:“……破坚岩,立瘠壤,吸纳寒英,争高向荣;被寒暑,沐风雨,枝条旁逸,主干飞擎。虬根见三才之象,翠叶揽四方之风……”

原来,这棵白蜡树只是源于一颗随风飘落的种子,从坚硬的地砖缝隙中破土而出,一天天长大,到如今,高大挺拔、郁郁葱葱。“这棵从砖缝里长大的树就是最鲜活的‘品格教育’素材!”善于发掘身边资源的宋建军围绕这棵树在全校师生间做起了“文章”,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身边之美,并从中汲取精神与品格的力量。

九年级(4)班学生赵筱涵在《庭中有奇树》一文中这样礼赞白蜡:“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你奋力地扎根生长、抽枝发芽。一天天,一年年,你巍峨的高度正是每日不懈向上的明证。”他悟出了一个成长的奥秘:“人与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风景,根基就要越深厚,越毫不放松地生长!”

白蜡树只是育才校园里“品格教育”的一个缩影。校园里的箭竹、蜡梅、国槐、松树、银杏分别被赋予了品格的象征,成为自信、勤奋、感恩、责任、诚实品格的徽标。借此,宋建军试图给学生一个更开阔的眼界:品格“榜样”的内涵,不只是同伴,它可以包含身边的万事万物,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接纳与汲取的胸怀。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成“人”。如果说学校的发展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长卷,那么育才学校的“品格教育”就是这幅长卷中的主色调。

最强的实力是教师成长

对育才学校的家长们来说,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孩子们的老师。

六年级(2)班学生耿艺泽的妈妈告诉记者:“育才的教师团队真能拼、真能干,对孩子们真上心!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我们做爸妈的都自愧不如!”

育才学校究竟有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

曾经有多位教师被聚焦于当地媒体的镜头下:

——1988年参加工作的马建国从教35年,34年担任班主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每天清晨,无论酷暑还是严冬,人们总会看到马建国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打扫卫生的身影,学生们将这项内容笑称为“每日一练”;他带领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并开创了常态化的“每日一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他带出来的学生有着显著的“育才印记”——勤奋坚韧、自信阳光、落落大方。

——东营市教书育人楷模王江海连续多年担任毕业年级主任,有“毕业年级钉子户”之称的他,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总是一路小跑地穿梭于各个毕业班之间。他连年带九年级,对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工作已形成了他个人的“毕业年级生物钟”。他的一年四季是按教书育人来划分的:初秋,是他的“立春雨水”;立冬,是他的“夏至耕耘”……每到一个节令,他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干劲十足,不知疲倦。

——青年班主任张羽飞,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和耐心。她能准确地记住全班48名学生的生日,并借此机会组织独具特色的班级生日会活动,如“少年初长成——我长大了”“逐光追梦——我能行”“成就很燃——我成功了”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活动,每次庆生活动成为学生们最开心、最放松却也收获最多的经历,而她带领的班级自然成为最具爱心、最具凝聚力的班级。

……

在育才学校,这样的教师不胜枚举。

教师们的动力来自哪里?

宋建军的秘诀只有9个字,让教师“愿意干,干得多,干得好”。可做到这9个字,何其困难!

“管理,从心开始。”他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是习惯品格教育优劣的决定性要素,只有品格高尚、积极健康的教师队伍才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此,学校形成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文化。

“学校制度首先是为教师服务的,是为了促进、成全、激励教师向着更好的自己成长,要做到‘刚性’制度‘柔性’执行。”这是宋建军的“治校观”。基于此,育才学校制定制度从“方”,科学决策、严格决策;执行制度从“圆”,用心、用情,人性化执行。

教师张晶晶说:“宋校长最打动教师们的地方就是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关心大家的疾苦,看到大家的需要。比如,哪位教师的孩子入园难了,校长首先看在眼里,不用老师张口,就悄悄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哪位教师家里有紧急的事儿,校长会毫不犹豫地说:‘私大于公,先解决好家里的事儿要紧!’这样的暖心之举不胜枚举。有这样的好校长,如果我不好好干就觉得不好意思……”

一直对积极心理学特别感兴趣的宋建军,一边学习一边尝试将其运用到学校工作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生态。学校参与了“积极教育百城计划”项目活动,以提升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幸福力”。

形式多样的“礼赞教师”活动也是宋建军用以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的利器。学校每学年定期评选“最具正能量教师”“最具正能量班主任”,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表彰、授奖;每月评选“身边的榜样”教师,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事迹宣读,校长颁发荣誉证书;每周开展“身边的美好”事迹宣传,让大家发现身边教师的美好瞬间、美好事迹,通过美篇、公众号等社交平台进行即时宣传……

除了“请进来,走出去”,想方设法为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学校还着力实施“强师兴校”战略,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形成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名师”逐级发展、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以名师、专家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依托导师研训、青蓝工程、读书沙龙、经验分享、“问教面对面”等活动,影响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个性的优秀教师,教师成长由此呈现出了“自组织、自运转、自创造”的发展新生态。

“正是学校里这种向上、向真、向善的生态,激励着我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再前进……”这是教坛新秀蔡佳秀在一篇教育随笔中写下的感悟,也道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

最美的风景是“三有”课堂

“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攀登情感的高峰,攀登思维的高峰,攀登人格的高峰。”宋建军对这句话颇为认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让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维价值,思维得不到发展与提升。

这让宋建军意识到:必须从“决战课堂”入手,重建教与学的新生态,为更好地实施“品格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反复研究、论证,2017年12月,以“有趣”“有思”“有得”为核心的“三有”课堂教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明、问、思、辨、点、测”是“三有”课堂的六大特征,即目标定向、问题导学、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教师精讲、检测评价,精准指向中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层面的核心素养形成。学生学习有兴趣、有乐趣、有志趣,课堂活动有思考、有思辨、有思维,是真正体现“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也是素养发展式的理想课堂。

这在初中部语文教师李侃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习完《古代诗歌五首》后,为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言简义丰、情景交融的特点,李侃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内的竹林里观察破土而出的竹笋,引导学生观其“形”、察其“境”。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与欣喜。他们或低头凝视笋尖,或抬头仰望修竹,或伸手触摸笋衣……时而惊叹,时而交流,时而思索。

在蓝天、白云、绿竹之中,诗情渐渐生发。在深入观察后,李侃与学生展开交流:“竹笋破土前,深埋地下数年,深深向下扎根,才有了如今的高耸挺拔,这样的竹子带给你什么启发?”如此,学生由“表”及“里”,由“形”到“神”,从观察到思考,思维也在新奇与趣味的指引下逐步深入。回到教室后,很多学生结合观察与思考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古体诗,非常有成就感。“这样的课堂点燃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更埋下了一颗创作的种子。”宋建军这样评价道。

有了前瞻化的定位、精准化的聚焦,对“三有”课堂教学改革,宋建军没有只停留在脑海里、纸面上,而是带领全体教师一起探索、实践,从尝试着“做起来”到慢慢地“做出来”。

而今,“三有”课堂在备课研究、团队磨课、听课研究、评课研究、经验交流、作业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已实现了常态化。副校长高艳告诉记者,以备课研究常态化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集体备课成果。除凸显“三有”课堂核心问题和分解问题外,还体现单元主题、品格目标、教学重难点、核心问题、分解问题,实现单元整体备课与课时备课的有机结合。

团队磨课研究常态化。教师们自主研发出了“一课两周三磨”的精磨课形式,即同一节课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磨课。磨课效果均以“三有”课堂元素的体现和实施为评价依据,促使教师不断修改完善课堂教学每个细节,把学生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听课研究常态化。课程部、学发部创设了半日蹲班听课制度。初中部每周三上午,小学部每周四上午,随机抽取一个班,从学生进校到放学全程跟踪,深入剖析“三有”课堂,发现问题、提出意见,解决问题、整改落实。

不仅如此,学校还围绕“三有”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如“三有”教学年会、“三有”课型建模交流、“三有”课堂教学展示、“三有”现场教学设计比赛、“三有”项目式课例研究等。这一系列活动无不指向“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指向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同成长。

8年,一路走来,育才学校的魅力深处是什么?

有一名教育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欲栽大木柱长天。”“务本守一,积厚图远”,育才学校“品格教育”理念下的育人之路,即“务”教育之根“本”,“守”人性之始“一”,“积”品格之醇“厚”,“图”民族之长“远”。

“成绩,永远是副产品。”在宋建军心中,教育最美好的风景就是要慢下来、静下来,向着更远的前方一直走下去……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