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幼儿教师 诗黄河(四首) 白石泉 父亲的歌曲 最是“偏爱”处暑节 “诗”意《论语》情味长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如歌散板】

父亲的歌曲

□ 闫垒

父亲是个乐天派。

不知从何时起,父亲总是每天哼唱他喜爱的歌曲。父亲不是歌手,也不是艺术家,但他总是哼唱属于自己的歌曲,愉悦心情。

我每每回家,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歌声。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

可能受成长年代的影响,父亲哼唱的歌曲总是带着时代的烙印。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经常给我们兄妹讲他当兵时的故事。父亲当兵的年代,国家很穷,社会百废待兴。他入伍后被分配到济南市莱芜区某部,修新汶铁路,成为一名铁道兵。确切地说,父亲是一名部队医生。这些歌曲都是他在部队里学的,因此,他所唱歌曲都是革命歌曲,带着时代的烙印。受父亲的影响,我有时也会跟着哼唱两句,虽然谁也听不懂,但也算自娱自乐吧!

母亲是一名勤劳朴素的农妇,听着父亲哼唱的歌曲,总觉得很烦人,有时也会嗔怪父亲,但慢慢地也习惯了,就像习惯了父亲的脾气一样。现在,我经常听母亲说,有时听不到父亲唱歌的声音,心里就觉得不踏实,总好像缺少了什么。尤其是父亲生病后,父亲的歌声成为家人心情的晴雨表。母亲说:“只要听到你爸爸在唱歌,就知道他身体不错,心情也是好的。”母亲由厌烦父亲唱歌变成习惯父亲的歌声,最后喜欢上了父亲的歌声。有时候,我们打电话问候父亲时,母亲总会说:“你爸爸又唱开了。”一句朴素的话,蕴含着传递温情的内容,说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更让我们的牵挂变成内心的舒适。

父亲对歌曲的痴迷,源于他对祖国变化的那份独特感受。父亲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快速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大,国家一步步从贫穷到富强,快步走进新时代,国泰民安。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你们是幸运的一代,更是幸福的一代,赶上了好时候;你们要珍惜好时光,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父亲的话虽然我们不愿意听,但是又觉得很有道理。总之,父亲乐观的精神、对祖国那份独特的感情影响着我们兄妹的成长。

一次,《大众日报》的记者来我们家采访父亲,父亲竟拿起一张纸唱了起来,这让我很是吃惊。原来,这是父亲自己写的歌曲,他在唱自己的曲子。我好奇地问父亲,父亲说:“这些年,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你看,咱们家乡漫山遍野的金银花,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收入,而且让整座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我也想用歌曲来称赞党的新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父亲边说边拿出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我采银花献给党》给我看。

“银花茶,银花药,我采银花献给党。银花茶农忙又忙,我采银花保国防……”

读着父亲写的歌词,听着父亲的歌声,我被父亲那美妙的曲调感染了。父亲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传唱这首反映家乡变化的歌曲。父亲在我心中就是伟大的歌唱家。

家乡的变化,我们从父亲的曲子中就能了解到;父亲的精神,我们从他的歌声中也能感受到。

唱歌成为父亲的最爱。

父亲的歌曲虽没有那么曼妙动听,但有他自身的精神力量。

现在,父亲用上了妹妹给他买的唱机,每天都会带着唱机到他的果园,在果园里听他喜欢的歌曲,唱他自己写的曲子。

父亲就是一首歌,一首饱经风霜的老歌。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