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的种子“迎风群飞”
——记2022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季俊昌
“在季老师的工作室,阅读是基本功,是必修课,是做好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前提。”
“季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书都非常实用,而且具有引领性,我在读完之后通常都会再推荐给学校的老师们,阅读的火种很快就燃遍了校园。”
……
每每提及读书,“季俊昌东营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阅读,是教师最大的底气。”这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东营市教育局宣传办主任季俊昌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2年,他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读书,不仅是他的生活,而且是他与“季俊昌东营名师工作室”成员同心同向、笃学笃行的基石。在他的带动下,以阅读引领研究与实践,让阅读的种子“迎风群飞”,成为黄河口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推动读书”与“课题研究”相伴相生
阅读推动者,首先应该是一名阅读的先行者。读书对季俊昌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面顶天立地的大书橱、一张宽阔的书桌,合围成他独立的“精神领地”。书架上的书究竟是4000本还是5000本,季俊昌已经不在意了,但有一点,他是笃定的:这些藏书,他至少读过一遍,有些书甚至读过三四遍,书页的空白处也认真地写着批注,记录着彼时的阅读随想与感悟。读书,链接起他的每个黑夜与白天,也串起了他40余年的教学与教研生活。
也正是这种对于阅读的热爱,促使季俊昌20多年来,无论是做教育科研管理,还是做教育宣传,都与他的研究团队成员始终携手行走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以读书为双翼,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东营有思想、有改革意识、有远见卓识的校长行走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把“软科研”变为学校的“硬实力”。因为成绩成效突出,2014年,东营市教育局正式将季俊昌研究团队命名为“季俊昌东营名师工作室”。
此时,读书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在他的引领下,成为一个团队的共同行动。
在季俊昌看来,读书与课题研究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课题研究是合力作为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有效方式。2002年3月,他首次独立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研究”获准立项。为做好这个研究项目,他联合了全市有思想、有作为、有影响的10余名中小学校长开展了攻关研究。他把这群教育寻梦者召集在一起,共同读书学习、共同研讨探究,借助课题研究,带领着这群寻梦者激情前行。
正是在此过程中,他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聚焦“读—思—研—写”式的研究与实践,领衔成立读研共同体的“自组织”(或称“读研群落”),到由东营市教育局命名成立“季俊昌名师工作室”、东营市总工会评选确认“季俊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官方认可的“团队组织”;从意识到唯有团队阅读才能迸发力量,到真切体会到阅读更是抱团发展的“黏合剂”和动力源泉,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充分体悟到了阅读对于专业成长价值与职业成就的意义。
“没有读书的丰厚积淀,就不会有我的‘和谐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的诞生。” 第一批工作室成员、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校长李翠兰说。工作室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她读起书来一发而不可收,从工作室的必读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朱永新教育文集》等,到小学教育的各种理论书籍,让她进入了如饥似渴的状态。“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我做起科研来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成长为首批齐鲁名校长、东营首批正高级教师的李翠兰道出了工作室成员们共同的心声。
“读—思—研—写”式的课题研究,使季俊昌领衔开展的“中小学管理创新的实践与研究”于2007年1月顺利结题;相关研究成果结集为《中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一书,2008年4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后,无偿发放给全市中小学学校管理者,由此在东营开启了“推动读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模式,以此为主导,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影响和示范效应,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发展、育人文化建设也蔚然成风。
“共读共研”与“成果培育”同向而行
“读书,不只为获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招半式,而是寻求让内心强大的力量。唯有此,才能促使专业发展的脚步不停歇,促使读书人的目光一直望着远方。故而在教育成果培育中建构思想共生、能力共长的阅读场,积蓄团队成长的勇气与力量,就成为我们‘共读共研、抱团行走’的有力支撑。”季俊昌不仅这样想,而且落实在行动上。
2010年,季俊昌又联合曹同国、张志湖等10位校长,再次聚焦“课程教学改革”,启动了10个分课题为支架的“课程与教学校本行动研究”成果物化工作。季俊昌任《课程与教学校本行动研究丛书》总主编,10位校长任分册主编;由季俊昌统领,分册主编以本校骨干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展开攻关研究,边读书边研究边撰写书稿。其间,季俊昌重点向分册主编及其所在学校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编的《“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丛书》共7册。在指导分册书稿撰写的过程中,季俊昌强调更多的是“读书”“查阅资料”。
其间,在成果培育的过程中,季俊昌通过和参与这一行动的校长及校长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结伴共读了《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研读叶澜教授主编的《“生命·实践”教育论著系列》(之一12本、之二8本、之三10本)、当代教育名家成尚荣的《成尚荣教育文丛》(9本)、《中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文库》等著作。
“围绕一个主题,带着问题读,成为让研究更深入,让成果培育更顺畅、更高效的一大秘籍。”工作室成员、东营区一中校长曹同国表示,因为深深感受到这样的阅读法带来的益处,他又将其在全校教师中进行了推广。一时间,这样的阅读方法也在教师们中传播和推广开来。东营区一中教师商晓红认为:“这样的读书法,不仅帮助我解决了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且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又将其教给了学生,可谓一举两得。”
共读共研,带来的是硕果累累:经过一年多的“读—思—研—写”式的奋战,成果物化工作进展顺利,由东营区一中校长曹同国主编的《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教学探索》、东营市胜利六中校长张志湖主编的《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等10本书构成的《课程与教学校本行动研究丛书》正式出版。其间,“季俊昌名师工作室”成员曹同国、杨国营等4人成长为第二批齐鲁名校长。
“专业阅读”与“专业成长”共荣共进
“教育人必须读书,在读书中努力追求提高教育的魅力;唯有读书,才能使教育工作具有应有的愉悦性和创造性,才能营建出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洋溢着蓬勃生命力、充满着和谐美与幸福感的魅力教育。”谈起读书,这是季俊昌常常对工作室成员们说的一句话。
事实上,这些话也道出了他所带团队成长的奥秘。
对东营这样一个人口只有220万的地级市来说,从“季俊昌名师工作室”中先后走出的名师名校长数量惊人:苏艳红等15人被评为“齐鲁名校长”,周丽萍等9人被评为“齐鲁名师”,王銮美等5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王爱东等1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魏瑞霞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国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玉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任兰英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更重要的是,这些名字都衍生出一个个新的名师工作室——“让每个名字都成为专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季俊昌做到了。
据统计,“季俊昌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以来,主持人及成员主持、主研省级以上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规划办课题7项、省教科院课题11项;出版教育专著11本;主编、副主编教育著作20余本;50余项成果分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东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因为成绩突出,2022年1月,工作室被东营市总工会表彰为“季俊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没有持续的、大量的专业阅读积累,成长的地基就不会牢固。”季俊昌格外注重团队的专业化学习,他认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程度,多阅读专业图书,从案例类书籍开始读起,然后扩展到经验型书籍、分析型书籍、原理型书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要经常进行“有坡度的阅读”。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学识和格局上的破茧成蝶”。
自古读写不分家,在敦促团队成员不断阅读的同时,季俊昌还要求大家写读书心得,并在定期举办的读书交流会上分享,让“输入”与“输出”两条脉络浑然天成、共融互生。
“借助‘读—思—研—写’,我不仅消除了做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且加快了深入理解、深化实践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步伐。”成长为第三批齐鲁名校长的赵文刚这样说。
“这样的成长模式,对提升我的反思意识和了解自身行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帮助我从烦琐单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脱身,从而提升了自我精神境界,体会到职业价值并增强自信、自尊、自立能力。”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正高二级教师魏瑞霞如是说。
让阅读的种子“迎风群飞”,季俊昌说,成长永无止境,阅读也永无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