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劳动教育要做活“田”字文章 新闻漫画 优良品质应从幼儿培养 一味“堵”不如巧妙“疏” 课堂教学“留白”有智慧 让非遗文化的“种子”扎根美术课堂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直言】

劳动教育要做活“田”字文章

□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张学娟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与实践成为当前教育整体变革大局中的热点。

但是,劳动教育表面热、实质冷的情况依然存在,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新课标带来新要求,新要求带来新挑战,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没有教材,临时拼凑应付;有的没有教师,班主任用班会课代替劳动;有的没有课时,无法保证每周一节必修课。即使在开设劳动课程的学校,也普遍存在“有劳动无教育”和“有教育无劳动”现象以及教师不知道“劳动教什么、劳动怎么教”等问题。二是劳动教育资源不多。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以在校内划分卫生区、开辟小面积种植园的形式多见。多数学校囿于资金和管理等,没有开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单一,决定了教学场域主要集中在校内,集中在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鲜有亲身体验。因此,有限的校内资源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是协同配合作用不强。学校的劳动教育凭借一己之力,在校内设立志愿岗、举行技能比赛等,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多为单打独斗状态,因此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最缺少的是实践,最弱化的是体验,没有构建起“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环境,导致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协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实,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用一个浅显的事例揭示了“田”这一资源之于“学会种田这件事”的价值,启示我们要有效落实劳动教育,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必不可少。

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与家庭、社会协同开发课程资源,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说,一是学校主抓落实。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图书馆、科技场馆等,为学生提供进行值日劳动及其他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所。要充分利用绿地、空隙地带、阳台或楼顶平台等安全空间,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国家政策要求、学生成长需要、办学文化等,围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基于国家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搭建“家园+田园+校园+社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实现劳动教育专业化。二是要家庭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离不开生活,劳动技能的掌握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主动承担诸如买菜、择菜、烹饪等日常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水平。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劳动周、劳动节、丰收节、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家长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分享其劳动成就感、获得感。鼓励家长利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器具维护、美化家庭、养护绿植、烹饪帮厨等机会,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坚持不懈地完成,从而养成居家生活劳动的好习惯。指导家长做好榜样示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劳动活动,创造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向家长学习,达到亲子共成长的目的。三是要社会充分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拓展课程的场所,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学生劳动的特点,兼顾劳动场地的规模及劳动项目的适切性,分类设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学习与实践需求。要深入挖掘基地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五育”协同育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基地的场馆教育实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统筹规划和配置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全员性、常态化、多样化参与劳动实践的需求,不断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