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
打通家校社“隔断墙” 共建协同育人“承重墙”
“桃村中心小学是栖霞最大的乡村学校,理应在乡村学校发展方面成为窗口。我们围绕‘在学校里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的培养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近日,烟台市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推进会议召开,栖霞市桃村中心小学作为唯一的乡村小学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该校校长的上述发言是有底气的。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通家校社间的“隔断墙”,架起了协同育人的“承重墙”,“互相促进,共同缔造”的理念在师生和家长心中生根发芽并被落实在行动中,家校社关系空前融洽。
“四参与”:
家长进学校,开通乡村家校协同共育渠道
“我家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现在读大学。他小学上了五年,我一次都没去学校。第二个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学校就邀请我们到学校去。听校长说,与老师交流有好处。为了加强与老师的联系,我竞聘成为学校家委会委员。”一名二年级学生家长在说到自己是家委会成员时充满了自豪。“家长进学校”是学校打通“隔断墙”的第一步。他们采取了“家长四参与”的方式,将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评论者、对立者转化为参与者、助力者、合作者。
该校引导家长参与常规管理,主要以家长委员会的方式直接参与,如设立家长志愿服务护学岗、阅读促进专委、食堂安全专委等。家长参与制度制定,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参与各类规范制度以及规划的制定。家长参与活动表彰,在每次学校大型活动,如六一儿童节、体育比赛、师生表彰大会等,邀请家委会成员列席参加,并让他们给优秀师生颁奖。家长参与矛盾化解,由家委会成员出面进行调解,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小橘灯”:
进乡入户,点亮乡村家庭教育盲区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是按照老一辈的方法在管孩子!校长这么一讲,我才明白,不能只管孩子吃穿,还得考虑孩子的习惯培养、心理感受,更要与学校配合,与教师共同教育孩子。”一名家长在听完校长进村进行的家庭教育宣讲后由衷地感慨道。“小橘灯”家校共育宣讲团是学校成立的以校长为主要宣讲人、骨干教师参与的团队,照顾家长的劳作时间,主要利用晚饭后时间逐村进行家庭教育宣讲。从“理解信任”“有效沟通”“合作共赢”三个维度出发,聚焦家教热点、难点问题,与家长面对面交谈,同时进行“一对一”的问题解答。农村家长很质朴,每次都会用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拉着团队成员的手连声道谢,并极力邀请去他们家坐一会儿、喝一口水。真诚交流打通了家校之间的壁垒。截至目前,“小橘灯”宣讲活动已开展14场,涵盖16个自然村,使800余名家长受益。
“德育桥”:
师生融入社区,开创乡村校社互动新样态
“教育离不开社会。我们努力寻求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积极开展校社共建活动,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乡村。这也是一种共育探索。”德育副校长王成介绍了校社共育的探索思路。
学校不断地创新着这种共育模式。如创建服务性社区阵地,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传递温暖列为德育目标。每月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到校对面的政府广场开展“环保践于行”活动,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环保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同时带动了市民一起参与。又如搭建关爱型社会平台,努力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资助,将社会的关爱融入贫困帮扶工作中。近年来,联合社会公益团队开展了“爱心送温暖”活动,常态化开展了校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参加“冬日暖阳”送羽绒服行动。再如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胶东革命烈士纪念馆、胶东抗大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主动对接镇政府,到政府广场进行学生书法绘画展示、跳绳操展示、文艺演出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活动,既展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又增进了社会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正因如此,近两年投诉学校的情况越来越少,学期末自发给学校和教师送锦旗的人越来越多,学校工作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