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崮之神韵 父亲(外一首) 琵琶泉 大海给我幸福的方向  人间仙境蓬莱阁 我家有棵枣树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崮之神韵

□ 邢兆远

站在云蒙顶,极目远眺,气势磅礴的八百里沂蒙,群山逶迤,似波涛起伏的大海,雄浑苍茫。而点缀其间的一座座山崮,吐霞霓,聚气象,汇沧桑,呈现出千姿百态:巍然典雅的太皇崮,气势挺拔的纪王崮,灵性舒放的盘龙崮,风骨俊逸的瞭阳崮,魂魄高耸的孟良崮,姿态婀娜的莲花崮……天赐造化,一崮一景,景景生辉。

“一片好时光,七十二崮堪爱。”我咀嚼着陈毅元帅的诗,驭轻风而览群崮,似真似幻间,思绪荡漾,顿觉心与崮融合在一起。时值癸卯金秋,湛蓝的长空下,群崮竞秀,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徜徉在崮顶与幽壑、峭壁与岩石、泉水与茂林之间,浸润在绵厚的“崮情”,谛听着清隽的“崮语”,领悟着深邃的“崮韵”,飘飘欲仙,步入心灵皈依之境。

这乃皇天后土的神来之笔!万年前的地壳升降与断裂,切割出沂蒙之崮的神姿仙态。翻阅《辞海》,见对“崮”字仅描其状:崮者,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而在《说文解字》中,则难觅“崮”之踪影,可见“崮”之特、之奇、之稀,已超越了编著者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认知架构。从造字看,“崮”字从“山”形,归“固”声,为形声字;而从创意察,“山”立“固”上,有“山之稳固”之意,为会意字。这双重叠加的造字之法,自然蕴含着独有的价值、信仰与情怀。

崮上生长着鲜活的民俗,演绎着优美的传奇,积淀着厚重的底蕴。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沂蒙山里的七十二崮,原为玉皇大帝在这里插上的72根擎天石柱。后因海龙王的龙子龙孙们经常顺着柱子爬到天庭去戏耍宫女,玉皇大帝便挥剑斩断了这些擎天柱。在隔断这一“天地之缘”时,留下72根柱桩,从而演变为七十二崮。神话中的描述非常贴切,崮之貌的确酷似“高柱”被斩断“峰尖”留下的“底座”。而这恰似“柱之底座”的崮,成为世上独树一帜的景观。

其实,人们常说的“七十二崮”为泛指,沂蒙的崮数不胜数。看崮,赏崮,读崮,先来亲近沂蒙山腹地的岱崮。追根寻源,知岱崮之名的由来:“岱”指泰山,站在崮顶可以远眺泰山,故名为岱崮。按堪舆学视之,这里北仰泰山,东望大海,西揽鲁地,南瞰江淮,吸皇天之灵气,聚后土之神韵,纳儒风之典雅,含海潮之智慧,其貌,其境,其魂,展雄健、敦厚、淳朴之风,实乃“风水宝地”,可视为“沂蒙山之心”。在这里抚摸峭壁,依偎山门,搂抱古树,亲吻石块,崮的故事变得生动而亲切。

心者,万物之本,神明出焉;腹者,融山汇海,智慧生焉。我沿蜿蜒崎岖的山路,行走于崮丛林海之间,步步风光无限。在“崮上草原”仰望“神佛崮”,整个天然山体恰似一座神佛,稳居于宛如龙背的山脊之上。神佛天然自成,巧夺天工,栩栩如生,从那俯视寰宇的目光里,可以窥见其“尊天地,惠众生”的心潮波动。当代著名禅师延参法师为其题注:“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一山一佛一世界。”以此祈愿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积淀万载,羽化图腾。祖先们依其形貌给崮命名:盘龙崮、卧龙崮、云龙崮、龙头崮、龙须崮……这些带“龙”字的崮,超凡脱俗,气宇轩昂,尽显“龙”之气象。伟岸峻拔的盘龙崮,自东向西,起伏连绵,远观其貌似巨龙盘卧,与旁边的卧龙崮遥遥相对,相映生辉,尽显古朴凝重之魂。腾云驾雾的云龙崮,凌空飞舞,舒天地之气,卷翻滚云涛,戏缭绕轻岚,展豪放之气。巍峨耸立的龙头崮,峭峰似仰天翘起的龙头,崮体呈环形状,紧紧衔接着狮子崮、扁崮、花枝台崮、歪头崮,神采飞扬,气势磅礴。呈慈祥之态的龙须崮,集“雄、奇、幽、险”于一身,挽着的郁郁葱葱的三座山峰恰似巨龙之须,其中两座向南舒展,一座向北飘逸。“龙须”之下,万石峥嵘,峡谷幽深,溪流潺潺,茂林蓊郁,实乃聚吉祥、汇财富之地。

如今在群“龙”身旁,有唱沂蒙山小调的、演柳琴戏的、卖土特产的、甩呱嗒鞭的……各种山里的“土玩意儿”,一个个悉数展演,流淌着自然亲缘的乳浆。应运而生的“蜜桃之乡”“甜梨之乡”“香椿之乡”……带着果的“甜美”、文的“灵动”、人的“淳朴”,摇曳出哲思、民俗、生态的绚丽。

我穿越重叠的山峦,此东去泉庄,拜谒因“古时纪侯去国居此”而得名的纪王崮。这里山势陡峭,怪石耸立,与周围的锥子崮、东汉崮、板子崮、马头崮、透明崮等竞险争奇。攀缘着斗折蛇行的石径,仰望到镶嵌着“天上王城”大字的崮门,门前有一棵两石合抱的古树,正与典雅的“开城迎宾”古装戏一起,迎接着八方来客。在平坦的崮顶,丛林掩映着纪王庙、点将台、玄鸟祭坛、会盟树等,络绎不绝的人在寻觅古迹中祈求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纪王崮上下,有桃林万亩,一望无际,层层叠叠,可谓“万树金黄坠玉斜,云山香远醉天涯”。桃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丘壑间、石径旁、凉亭下、草房里,一处一景致,一树一故事,而全羊、豆腐、煎饼、炖鸡等风味美食一应俱全,人们在一品一咂之间顿觉崮乡之美浸透身心。

沐暖阳,乘柔风,一路北上,见突兀于群峰之中的瞭阳崮,呈浑圆柱形,四周悬崖峭壁如削。瞭阳崮又名了阳崮,因站在崮顶能最早望见初升的太阳而得名。崮上庙宇遗址颇多有“三官庙”“天仙圣母石行宫”“碧霞元君殿”“玉皇庙”“王灵官庙”等,白墙黛瓦,古树婆娑,气度非凡。崮崖村内,石墙石门、石堡石屋、石碾石磨、石坑石池等遗迹,储存下斑驳的人文记忆,留下先人智慧的足迹。石院依崖靠璧,石房高低错落,百年老树上挂满橙红的柿果,舒展出绚丽多姿。

瞭阳崮下,文人雅士在这里获得灵感,或引吭高歌,或挥毫泼墨,其乐融融;科技翘楚在这里探寻果事药理,参与“崮乡研学”的学子在这里畅谈着“耕读体验”,社会学家在俗韵俚语中寻觅儒、释、道的融合……这一切点染着崮乡的生活,捧上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架构着“乡韵诗境”。

从沂蒙腹地南下,来到举世闻名的孟良崮。相传,此崮因北宋大将孟良曾在此驻扎而得名,而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更使其闻名于世。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的纪念碑,赫然矗立在山巅,粟裕将军亲笔题写的“英雄孟良崮”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车辚辚,马萧萧”的硝烟已消散,如今已是绿树成荫,瓜果满山,风光绮丽,正所谓“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孟良崮前怀的樱之峪,有个“村落客厅”,是人们赏景休憩的绝佳之处。这里的篱笆墙上,如盘虬游龙的藤蔓,随风摇曳着,逗引着一群“啾啾”的鸟儿飞来飞去;散落在院落中的石碾、石柱、石鼓等,透着古朴的原生之美;绿藤遮掩的廊亭下,果香馥郁,书声琅琅,歌声袅袅;古拙的石磨盘摇身一变,成为茶几,上面放着茶壶、茶碗,人们坐在石凳上,泡上一壶清香飘逸的山茶,饮之神清气爽,顿觉香气浸透全身,逍遥陶醉之间,萌生“我欲乘风翱翔”之思。

穿过云蒙、彩蒙、天蒙、龟蒙,来到蒙山之阳,仰脸看头顶上的少山崮,两座绿峰酷似“双胞姊妹”,相依相偎,在层层叠叠的树丛簇拥下,含情脉脉,亭亭玉立。大概因为与北面的不老崮遥遥相对,人们才为其起此名,而把它比喻为“姊妹花”实为更加贴切。听当地人说,少山崮的忍冬花,一座峰上开的是金花,一座峰上开的银花,金银交织闪烁,像双胞胎姊妹一样,真可谓天造地设,故忍冬花在这里被誉为金银花。

在“少山崮”下的苗泉村,忍冬花的藤蔓爬满了逶迤绵延的古长城,一股股清澈的山溪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潺潺流入村落的石街小巷。村旁路边的一棵棵百年老槐树,树冠蓊蓊郁郁、枝繁叶茂,抖擞着精神。一处处农舍,或依山麓,或临水边,石屋、人家、梯田、树丛……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相亲相爱着,和谐共生。道家的浪漫、儒家的谦和、佛家的淡泊交融在一起,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

造化之韵,生命之气,活力之神,正在激情喷发。沂蒙山之崮,正娓娓讲述着古往今来的故事,以天地人融合的当代叙事,阐释着哲学、伦理、生态、人居等时代话题,凝成诗与远方的语境。正可谓“人类之心与宇宙之思在山间交融汇合,生命之爱与自然之情在崮乡辉映交响”。

(作者为《光明日报》原高级记者,著名散文作家,文化创意与媒体传播专家)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