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因为热爱所以深情 一个都不能少 高密:金秋时节好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读书的境界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因为热爱 所以深情

——读高平老师《素履不歇》有感

□ 沈云杰

作为后学,我是怀着敬佩和好奇之心走进高平老师新作《素履不歇》的。敬佩源于对高老师在品行学识、教书育人之路上所达高度的仰望,好奇则如高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提及的——“给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做过讲座,他们最感兴趣的竟然是:高老师为什么会写作?书中写的生活是真的吗?你是怎样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同样从农村走出来、曾在都市灯火陌生的街头深感茫然无助,同样想在“学高身正、为人师表”这条路上行走得笃定而从容,我也很想知道,从大山深处的小村落走出来的高老师,是如何“有勇气从人生最低处,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大山”,而且总有“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前行动力,直至今日都不曾停歇。

《素履不歇》这部被高老师谦逊地以“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小史”作副题的著作,扎扎实实有23万字,包含6编内容——《我是大山的孩子:如此卑微,也如此博大》《我有一盏煤油灯,不读书就不会有我想要的人生》《爱教书爱生活,如何行走就如何写作》《这个夏是寂寂长夜》《小村叙事,对大地和苍生的悲悯》《山深未必得春迟》。我追随高老师细腻温婉的笔触,沉浸于她朴素自然又浸染山水明澈、娓娓道来却不乏俏皮灵动的语言,一一悉心、静心读来,真切看清了她出生、成长、求学、教书的“一路走来”,也找到了她缘何“行至今天”的回答——深情地热爱。而阅读高老师的文字,汪曾祺先生那句“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特别自然地成为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温暖伴奏。

是的,深情地热爱,我喜欢亦深深感染于自己得到的这个回答;

是的,深情地热爱,是我从《素履不歇》中获得的最真切感受。

一、对故乡山水、自然风物的深情热爱

高老师说,她见过的最美的风景和听过的最美的声音,都是在“胞衣之地”。她如此深情地爱着她的故土家园。她出生在泰安泰山山脉东北方向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上里官庄,这是她人生泥泞的起点。但她从未鄙夷这个“来处”,她自称“大山的孩子”,笔下诉说的都是故乡山水、自然风物给予她的滋养。她深情回忆在山里奔跑、在水中畅游的日子。她是采蘑菇的小姑娘,也和山楂树相恋、和甜杏相亲;她烧大锅、煮地瓜,见满天星斗,看萤火虫飘飞……而这一切汇成她“清澈丰沛的人生上游”,伴她走过人生泥泞,迈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直到现在,故乡仍是她心灵放松和宁静的归属,她为此深情地感谢妈妈,让她还有“炊烟袅袅”的老家。

二、对乡里亲朋、卑微生命的深情热爱

高老师深情地爱着她的相遇相伴。她写父亲的耿直、母亲的坚韧,她表达对大姐的感恩,都让人动容。看她怀念亲人的文字,我不止一次泪眼婆娑。《清明,让我默默地哭你》一文思念过世的公公婆婆,她跪在庙前的大地上表达无尽的牵挂和祝福;《那一刻我和奶奶最亲》中,她第一次经历生命中最亲近的人离世,“跪在奶奶身边,用手轻轻拂去奶奶脸上的一缕白发”。除了叙写至亲,高老师还单列一编,将目光深情地投向那些普普通通的像蝼蚁一样生存的人们。她笔下淹死在村头水井里的“细粮糠皮”、忠厚可靠的“御用司机”老季,小人物生存的无奈、人性的光辉都让我们感受到这片大地上另一种可贵的生存样态。“我从来没有鄙夷过一棵野草,我在乡下种地的时候,发现一棵野草比我精心呵护的一株庄稼更顽强,我向四婶子要一株瓜苗和与我的恩师谈论一本著作用着同样的腔调。”这就是高老师对悲悯的大地和苍生的信仰。

三、对读书写作、笔墨文字的深情热爱

高老师对读书、写作的热爱,对温润文字的深情在占全书较大篇幅的第二编、第三编均有涉及。单看两编名称《我有一盏煤油灯,不读书就不会有我想要的人生》《爱教书爱生活,如何行走就如何写作》,已然懂得读书、写作在高老师生命中厚重的分量,这就是她人生行走的常态。因为对读书的热爱,一个山区的孩子,有过步行60里崎岖山路的铭心记忆,也有过骑自行车把下巴摔伤、牙齿磕断的刻骨伤痛;因为对文字的深情,她人生的行程、温暖的回忆、关于读书生活的思考都流淌到笔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成就了“一个怀揣文学梦的孩子抵达真正语文人的典范”,也成了一个个与她相遇的孩子的精神领袖。

通过高老师出版的其他三本教育教学专著,我能真切感受到文学给予她、给予她学生的灵魂滋养,感受到写作就是她的日常、她的呼吸。

四、对教书育人、陪伴成长的深情热爱

高老师的职业是“孩子王”。她大学一毕业就回到“盆地深处的那所中学”,用8年锦缎般的时光回馈了那片养育她的山水。来到济南,入职省城重点中学山大附中,直到今天,仍坚守教书一线,守护着属于她的另一处“家园”。30多年的从教生涯里,她曾有离开的机会,但下意识地拒绝;多次中途接班,接最难管的班,是学校担任班主任时间最长的人;身兼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课题组长、项目组长多职;几年前,接受集团安排,辗转从山大附中洪楼校区到山大辅仁学校,从辅仁学校到青岛,从大山走向大海。这份执着的热爱也让她收获了教师职业的至高荣誉——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当然,这未必是她最看重的,因为书中表达更多的是师恩难忘、同事情深、学生暖心,是陪伴生命成长的心心相印和相知,而我也被她写给辅仁学生的《请一定,等我回家》《就此别过,这次是真的》深深感动。

同为教师,我曾在职业生涯的半路回首时写过:“当理想满怀的激情慢慢消退,当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渐渐成为羁绊,当职称荣誉已然成为现实生活的必需,我开始追问自己:‘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我也记录了一位前辈魏智渊先生的回答:“成为一名教师,对我而言意味着信仰,意味着我将教育这一事业放置于我存在的核心。我会获得相应的薪酬,但获得薪酬不是我的目的;我会获得外在的肯定,但外在的肯定只是额外的奖赏;最重要的,是我热爱教育,它是我激情的源泉以及归宿,是我生存于世的意义所在。”

这,都是大境界,令人心生景仰。但必须坦诚地讲,自己还够不着。读《素履不歇》,触摸到高老师“深情地热爱”,我觉得握住了一份亲切的指引。这或许源于相似的“低凹”出身,抑或源于真切看到了高老师一路走来的深深脚印,因为她在书中践行了散文“真诚表达自我”的宗旨,她敞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见到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作为读者,我亦由此走近了这个人,贴近了这颗心。深情地热爱,伴高老师“素履以往,心之所向”;深情地热爱,给予作为读者且仍在中年泥泞中挣扎的我踏实而温暖的鼓励。

高老师多次给全国各地的教师们讲读书、讲语文教育、讲班主任工作、讲个人成长,受她影响的人很多。出版此书,她也是希望“写下自己的成长史,给更多的老师启发”。我相信,有缘的同仁只要走进书中,会被“那优雅的文字和美好的情愫所散发出来的芳香”吸引,会被那份“深情地热爱”感染,而我,只是其中一个。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