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很小的时候,爸爸给我们讲过“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那时候,我不记得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只是问爸爸:“读书没有灯怎么能看清字?不会成近视眼吗?”妈妈在一边笑我傻,说爸爸讲的故事就是告诉我要好好读书,珍惜现在的美好读书时光。妈妈没有读过书,爸爸只上过半年私塾,他却将仅有的文化传递给我们4个孩子。
我是一名“70后”。在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单调,村里时常停电,电视机也没有普及,文化生活和村民不搭界。堂哥买的一本杂志能传阅半个村庄。但不是因为村民们喜欢读书,而是因为闲得无聊,尤其是下雨、农闲时,白天漫长,晚上都是早早地吃过饭后就洗洗睡觉。乡村的夜晚,天是纯黑的,像被墨汁浸染后的纸;窗口的灯火昏暗,如鬼火般神秘。只要出门路过邻居家,狗子就会神出鬼没地冲过来狂吠。在乡村的晚上看不到光、看不到远方,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广播和读书。
我真正开始读书是在离开学校之后。因为生病,落下残疾,14岁的我还没有发育起来,出去做工也不合法,就只能待在家里看书。能到手的书都被我看了一遍,武侠、言情、历史之类的均有涉猎。很多书都是借来的,一到手就看,看过了就还给别人。有些书似乎只被眼睛过了一遍,但人生观也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
其实,读书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农忙时节过了,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读书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我不打牌、不玩麻将,读书是我唯一的爱好。夏天的树荫下是我读书的地方,冬夜的床上是我读书的地方。秋天的时候,我站在窗前看落叶,想起书中关于秋的描写。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在满村的麻将声中读书,思绪如红泥小火炉一样沸腾出无尽的诗意。在翩跹的联想中,我最想成为的就是书中的狐仙,把所有的精辟文字吞下去,丰沛自己寡淡的人生。
那时候,没有书签,看到哪一页要中止阅读时就折页,下一次阅读时从折页处开始。我记得,一本厚厚的《飘》我读了很多天。遇上农忙,天天一大早下地干活,只能晚上看。在那时的乡村,煤油靠供应,我熬油读书,妈妈就教育我:“爱读书是好事,但没有油了不能摸黑吃饭。”于是,我大清早趴在窗前借窗外的微微光线读书;晚上,煤油灯下,我和妈妈各自坐一边,她做针线活儿,我读书,爸爸和姐姐的脸在昏暗的煤油灯的阴影里映照出生活的不易。
后来,随着务工潮兴起,我开始进城谋生,没有文化,没有技能,生存不容易。在艰辛的生活中,我还是习惯了花钱买一份报纸在临睡前阅读。心里的憋屈和沮丧就在报香里消融化解,我的斗志就是在夜读里一点点地积累。文字修复了我的累累心伤,让我有勇气面对生活、面对打击,不改初心。
熬到不惑之年,生活条件好了,我可以在台灯下不受干扰地读书。城市的灯火亮堂堂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读书,比如快餐店,即使不消费也可以坐下读书。现在,我习惯了拿到一本书就尽快读完,不是因为像年少时那样饥肠辘辘,而是成年人的时间有限,一旦放下了,也许再也没有心情去读了。现在,智能手机成了“移动书房”。我习惯了在上下班的路上在手机上读小说,悦纳了灵魂,也读出了自己的思想。
读书时,我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投入时,我会忘记贤妻良母的职责,心里只有那些温暖的文字牵引我的目光,开阔我的视野和心态。这些年,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日常生活的主要载体。
读书,不只是精神的给养,更是灵魂情感营养的汲取。营养足了,灵魂就健康了。寻常的日子唯有读书,目光才能看得更远,内心才会更强大。
现在,无论去谁家串门,都能看到一间屋里有好几个书架,摆放着满满的书。那些书不止是读书郎的课本,还有中外名著、畅销书,内容涵盖医学、美食、美容、名人传记、园艺栽培等,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某位文友家里书多,但从不外借,即使好友骂他小气,他也不在乎。他说:“那些书都是我花钱辛苦请来安家的,和我有眼缘,不是在书店买的,就是在网上买的,都是我的宝贝,凭什么转让给你?谁知道你会不会好好地对待我的书?”文友的确不小气,每次出去吃饭买单时都“冲锋”在前。他只是爱书而已,书是他的另一个生命,珍爱书,当然会用生命呵护。我觉得,他读书的境界应该是比我们都高。把书读进脑子里,并消化成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的经验,这就是读书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