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来青州,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把课间还给学生 济南特殊教育集团成立 图片新闻 枣庄:“五老”助思政擦亮育人“金色名片” 11家“听见梦想———校园广播站”落地菏泽市牡丹区 “‘码’上督导”马上办  挂牌督导增实效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教育时评】

把课间还给学生

□ 袁飞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教师在社交媒体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学校有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对此,有学生无奈地表示:“课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要是去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课间圈养”并非近期才有的现象。曾有媒体抽样调查统计,75.2%的受访家长称“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存在,而且在小学最为突出,比例达77.2%。可见,这一现象并非某个地区或某所学校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地的中小学中。

原本热闹的课间,何以变得“静悄悄”?究其原因,安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曾有媒体报道,杭州某学校课间不允许学生下楼活动,不能大声说话,也不能在走廊里奔跑玩闹,引发家长不满。该报道援引受访教师的观点指出,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不想被学生安全问题牵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通过“圈养”的方式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看似是为学生的人身安全考虑,其实暗含着诸多健康风险。相关研究表明,久坐、活动不足,易导致的肥胖和体态异常,已成为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校内体育活动对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外,有研究指出,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内,眼睛得不到放松与调节,近视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合规。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指出:“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为确保校园安全而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或许是学校走的一条减少风险的捷径,但难免让人怀疑学校有“逃避责任”之嫌,同样也违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对学校而言,相比“一刀切”式的“课间圈养”,理性引导更为关键。比如,通过组织安全文化月、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如,对学生的课间活动加强组织,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既能有效锻炼身体,又能保障自身安全的体育项目。

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山东省近年来进行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推广。以近期公布展评结果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例,诸多中小学通过科学设计和大胆创新,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滚铁环等传统运动项目融入课间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满足了学生课间活动的需要,成为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

当然,除引导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外,出台相关规定厘清校园安全中的校方职责也十分必要。面对一些突发的校园安全事故,要清晰划定校方责任,将学校在“害怕担责”的顾虑中解脱出来。

总之,安全没有绝对,因噎废食切不可取。只有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把课间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玩得开心,学校也放得安心。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