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打造“云上山科”智慧校园样板 滨州职业学院 打造定向培养“滨职军士”品牌 “课赛融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用奋斗擦亮青春的诗与远方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打造“云上山科”智慧校园样板

□ 廉德忠 李晨歌

“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建设智慧校园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说,“作为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我们不断加大‘云上’赋能力度,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近年来,该校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数据对接为抓手,按照“硬件建设是基础,数字治理是保障,专业升级是方向,教学改革是核心,师生素养是关键”的建设思路, 打造“云上山科”数字化服务品牌的样板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10月7日,在学校智慧校园数据指挥调度中心,郑德前带领党委班子成员通过“云上山科”数字平台点击了解各处室数字办公系统运行情况,并针对教学系统的升级改进进行研讨。

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以党建引领学校数字化的建设和应用,把网络安全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他们制定了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在学校教学和行政部门设信息管理员,组建了校园信息员管理梯队,负责本部门信息化业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落地,形成了“大平台、微服务、慧治理、助育人”特色,推动了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变革。

“云上山科”赋能“职场化+信息化”教学改革

在国家级服装服饰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宋来燕正在依托服装数智化教学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高档面料的熨烫实践。她说:“相对于传统教学,这种‘云上’学习可以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工作流程和要领。”该中心集信息化与职场化于一体,促进了纺织服装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职场能力的提升。

学校顺应“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职教改革发展趋势,重视设计与打造职场化培养环境,将“信息化”与“职场化”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信息化+职场化”为核心特征的混合教学模式。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工地”平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习任务,在学校建立“云工地”,施工现场通过5G数字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实时将企业先进技术元素、工艺元素、资源元素和科学管理方式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实时全面感知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以及“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以提升。

“云上山科”教与学平台通过学校教学平台应用系统、教学辅助应用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5部分的深化应用,实现了教学运行管理全要素数字化、可视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目前,学校“云上山科”教与学平台有1000余门课程面向校内开放,建成国家精品在线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99门;主持建设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资源库3个。“云上山科”教与学平台的应用和“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师生离校情境下的在线教学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疫情期间,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完成省级“疫情与教育”课题1项,创新完成了单招和期末大型在线考试项目的信息技术支撑。学校入选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明显提升。近年来,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项;参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18项,其中,一等奖6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0项,其中,一等奖6项。

“一朵云”提升学院现代化治理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就是通过‘云上山科’平台从‘有一办一、举一反三’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化。”郑德前说,“目的是实现‘多元共治、一体联动、握指成拳’治理主体良善合作与正向耦合,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这朵承载着学校管理现代化的“私有云”,飘向成千上万个终端,开发了250余项业务流程,所有线上业务统一认证入口,实现学校以信息化推动管理流程再造。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一个案例形成典型治理,从“小切口”入手,研究复杂疑难问题解决路径,补齐了教育“阳光治理”的短板。

为推进多元治理、共建共享,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学校打造了“山科通”阳光服务平台,建立了机制完备、程序规范、标准清晰的制度体系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共建共享的工作体系。学校制定了“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通过“云上山科”业务系统的统一认证和不同权限分配,构建了功能齐全的移动应用。在数字校园整体规划基础上,集成移动OA、移动学工、移动教务、移动支付、移动教学等业务到移动门户,实现了移动业务的集中管理与应用。

(图片提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

国家级服装服饰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获2023年国赛高职组“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赛项一等奖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