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轮台诗隽永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旌头落。”“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都提到了轮台;都是以轮台为背景,吟诵西北边陲的迤逦风光。轮台何所指?有的资料说是汉代轮台,有的资料说是唐代轮台,语焉不详,莫衷一是。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了轮台诏,证明汉代的轮台指的就是现在的轮台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政府在天山南路开发得最早的一处屯田地。公元前60年,汉以乌垒城(今轮台县的策大雅)为治所,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轮台就作为我国封建王朝中央政府设在西域的第一个军政机构而载入史册。
唐代,西域也有个叫轮台的地方,是北庭都护府所辖四县之一,并且经常出现在边塞诗人的诗歌中。,如岑参的“汉兵屯在轮台北”,描写的是北庭都护封常青从轮台率兵出征,平定突骑施部叛乱的事情,反映了轮台驻军屯垦戍边、威武雄壮的生活场景。但是岑参误把他所在的轮台当作汉轮台了,这就与他的其他诗产生了矛盾。据考证,岑参诗中的轮台在今乌鲁木齐市南的乌拉泊。因为只有在乌拉泊古城周围才能出现岑参诗中所描写的“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自然景象。
作为诗人心中的轮台意象,没有天山的气势宏伟,也没有阳关、玉门关的境界苍凉,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最为丰富的西域意象。岑参或以之演绎历史典故,或以之泛指西域边塞,或以之指代边陲重镇,轮台的独特情韵为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一道别致景观。
唐代以前,梁简文帝萧纲《从军行》“贰师惜善马,楼兰贪汉财。前年出右地,今岁讨轮台”的描写,化用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轮台的典故;隋炀帝的《白马篇》“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首次以轮台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这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和灵感。唐代诗人在国家西域政策的现实感召与对历史典故不断追忆的交互影响下,继续保持对轮台书写的热情。如沈佺期的“感时何足贵,书里报轮台”;郑愔的“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李商隐的“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或融入去国怀乡之思,或渲染游子思妇之悲,或展现反对穷兵黩武之情。他们都以轮台为依托,表达多元化的旨趣。
公元754年,岑参被任命为北庭节度使判官,是亲历西域的唐代诗人之一,轮台意蕴在他的诗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以亲身经历书写塞外奇丽之景,创作了一批身临其境的“轮台诗”。“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神来之笔,使得轮台之名家喻户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大夫出师西征》被誉为“轮台三绝”。
在岑参的笔下,北庭既可称北庭,又可称轮台。他的西域诗,以强烈的纪实性著称。从“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的描写可知,他谙熟汉轮台的故事。他在诗中刻意颠覆历史典故和边塞泛指的写法,造成轮台意旨的变调,赋予轮台诗与时俱进的意义与价值。它们不仅多方面地展示出唐代北庭“孤城倚大碛,海汽迎边空”“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自然地理特色,而且清晰地昭示“以汉代唐”的文化心理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
受岑参诗歌的感染,唐代以后的文坛上,涌现出一批以轮台为背景的诗作。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杨万里的“莫读轮台诏,令人泪点垂”,屈大钧的“处处牛羊衔白草,纷纷雨雪下轮台”,王冕的“书生慷慨何多感,转忆轮台汉武皇”,吴溥的“圣恩宽逐客,不遣过轮台”。综观历史,不论汉代轮台或唐代轮台,历史实体的轮台早已消失。中国古代诗歌中对轮台的重新建构,使隐于时间深处的轮台在文学与历史的交汇点重新焕发光彩,诗人们甚至还在有意无意地重塑它作为历史地理概念的含义,使得文学轮台与史地学范畴的轮台意旨产生错位。
作为历史遗迹的轮台虽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以轮台为意象的诗词仍然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