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应重视
新课改下,尽管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打造高质量、高趣味的课堂仍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值得探讨的工作任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应革新思想与教育目标,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态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实施情感价值观教育呢?
首先要创设情境教学。人们在开展一系列活动时都会有情感因素的参与,且情感因素影响人的做事效果。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并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情境教育,延长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能有效激发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可以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不要再单纯依靠教材,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可恰当地加入课堂游戏或其他教育情境,让学生透过更有趣味的教育活动获得知识感受,形成思想能力。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将视频、图片等贯穿其中。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收集生活中劳动者的图片及工作成果,教师可利用这些收集起来的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以及生活中的认知,在有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价值观、情感等。
其次要结合好实际生活。生活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和支撑,而小学生获得以生活为支撑的材料,具有自身的特点,并且,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结合本课知识搜集材料,但此类材料应是生活化的知识和法治的场景。小学生目前的认知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就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知识量少,没有能力通过网络查找材料。此时,教师应指导他们多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经历、照片和物品等,以此为依据,让他们去还原日常生活场景。教师可在生活化图片、实物整理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经典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转化成绘本故事或视频,让学生通过更为直观的内容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实感悟。同时,教师应在课后做到一定的课堂知识延伸,为学生在课堂获得的感悟等提供转化基础,并在课后或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所运用,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在学生生活中体现出来。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可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们收集家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图片或记录下这些温馨的事情,那么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用之前获得的这些资料为基础,来通过还原生活实际事件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感悟。学生在实际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更加尊敬、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除依靠教学及生活实际外,还应通过依据教学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如提问、谈话、情境表演等,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时,教师在完成课本内容教学后,可安排学生以本课的主题为中心开展课堂问答互动活动。教师以向学生提问、情境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父母总是在为自己操心,通过回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变化,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增加担心、心疼、想念等真实情感的体会,提升情感探究意识。同时,通过感同身受的体验,也会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表现才是爱父母,怎样做才能成为爱父母、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的好孩子。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新时期正迎来新改变。教师应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知,充分理解其内涵,掌握其要点,并在实践中深化它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沉浸式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体验多样化情感、形成科学正确的态度、发展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