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在课本中读懂齐风鲁韵 图片新闻 触摸时代脉搏抒写教育情怀 ——《校园好声音》序言 教师发展之旅的生动展现 ——《面向新未来的教师》荐读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序与跋】

触摸时代脉搏 抒写教育情怀

——《校园好声音》序言

□ 魏保和

多年来,我内心总有一种时间节点意识,这个集子的编辑就是一个佐证。其实,这本集子在5年前就该出版,看看这100多篇文章,这4年来写的约占五分之一,除了2011年部分被编入《追逐梦想》外,总体来看,越往后,篇目越少,由每年几十篇稀落到三五篇了。早就该编,也确有几次摆开架势,总是弄到半截就算了;而今,一眨眼10年了,再不动手更待何时?恐怕再推迟一二年,惰性愈增,这事就告吹了。

编这个集子,更多的是对自己10年来观察思考的梳理汇总。

这10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教育由风云激荡、泥沙混杂到风平浪静、科学规范的理性回归期。人们欣喜地看到,从区域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到教师个体,盲目追风的少了,大规模长时间的无依据无名头的活动少了,媒体持续跟进炒作某所学校的少了,“神话”“风暴”“模式”等眼花缭乱的现象也随之降温,教育渐趋于平静。说白了,什么东西一经包装,就免不了掺杂泡沫的成分,而教育是最不需要包装的。“教育发展是隐形的、缓慢的,因而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过度关注,持续发酵,就成了一种现象、一种事件,长期吸引公众眼球,参观者络绎不绝,学校大收门票。这些都会对学校日常工作形成严重干扰,对学生成长更非幸事。学校是清净之地,打破了这个禁区,学校就进入了误区。校长要有足够的定力,保持学校的清净。”(《平静是教育常态》)

课堂教学是师生最主要的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主要环节。那么课堂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常常思考的问题。是轰轰烈烈,还是安安静静?是教师精心做好预案机械地走流程,还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我认为,课堂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对知识和客观世界保持持久的兴趣,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和审美观,让每名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如何与世界对接,展示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目的”。(《原生态的课堂为什么难得一见》)

课堂就是这么朴素直观,教学也并不复杂——就是教师动用所有资源,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沉浸其中,其乐无穷,而不是用敲黑板或大声喊,更不是靠师者的威严,那些生硬的外显手段总难以持久。

为什么总有人热衷于搞花拳绣腿作秀,把课堂教学复杂化、程式化以致花样百出?我想:这不是一线教师的事,也不是校长的事,更多的来自某种行政力量的推动或外行“专家”的引领,受某些功利驱使不得不巧立名目而已。

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的“当堂达标”活动。那是一个大项目,周期为三年,要求县域所有教师都必须达标过关,分三期完成。据说,届时对不达标者要“割尾巴”。我是亲身经历者,个中滋味一言难尽。教师们都忙得团团转,个人申报,对接标杆,提交材料,反复磨课,周末不能休息。教师们都像飓风中的草叶被裹挟其中,任其摆布。教师们被打乱教学进度,忙着“过关”。搞到一半,教育行政部门换了主要领导,终止了这个折腾人的工程。很多人听到消息,欢呼雀跃,击掌相庆。大家终于能够安心上课了。

事实证明,任何时候,无视规律搞大规模的“一刀切”活动,都是乱来,劳民伤财,不得民心。

如果教学是让学生自愿动起来,那么育人则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唤醒,对学生生命的珍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附加。

教育是理想主义者的职业,关涉人的精神领域。三百六十行,唯独教育这个行业是专以传道而存在,且世代相传。这也是教师最鲜明的职业标识。无论社会如何突飞猛进地发展,真善美永远是人生最厚实的底色,也是人们永世追求的大道。如果说,人的童年如梦幻一般美好,那么教师则是造梦指导师——因为他要和学生们共同造梦。在学生们的眼里,世界每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涂抹了最清新、最亮丽的色彩;他们每天都有千奇百怪的想法,随时都有新发现——这可都是造梦指导师珍贵的材质。我认为,教师就是怀揣梦想的人,学校就是造梦工厂,政府办学就是成就师生的梦想!

遥远不远,未来已来。这10年,人们欣喜地看到基础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笔者所关注的很多棘手难题,譬如校车安全、乡村学校硬件建设、乡村教师补贴及职称晋级、大班额、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幼儿入园难……这些困扰民众多年、媒体呼吁强烈的难事,好像一夜之间都解决了,办人们满意教育正逐步成为现实。国家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和一系列政策支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教育资源的显著提升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

问题当然还不少,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本书选编的随笔,因其时间跨度大,不论发现呼吁还是质疑批评,都是一名充满善意的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是对未来热切的展望,其中的现象事件还可作为时代发展的见证,供大家回眸,供后人参照。这些篇章多数见诸报端,现辑录成册,诚邀朋友们交流指正。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