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在课本中读懂齐风鲁韵 图片新闻 触摸时代脉搏抒写教育情怀 ——《校园好声音》序言 教师发展之旅的生动展现 ——《面向新未来的教师》荐读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文苑】

在课本中读懂齐风鲁韵

□ 袁琳

课本,是民族智慧和文化延续的载体,是联通古今中外的文明之窗,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一代又一代学生接受知识、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来源。

提起对于山东的初印象,不少朋友会想起《论语》里的经典、“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泰山脚下的挑山工、济南的冬天……如果说,今年上半年火遍全国的淄博烧烤让敦厚朴实的山东人拥有了潮流的“新皮肤”,那么,课本里的山东元素便是承载岁月人文的“老照片”。

思想的深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十二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作为“圣人故里”,历史上的山东名人辈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孔子这位光耀千古的思想巨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正因如此,《论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从《论语》便可看到他的人生格局和文教思想。比如,他主张“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他倡导“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等等。

在孔子的影响下,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在齐鲁大地代代相承,成为齐鲁文化主体精神之一。

泰山的厚重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选自《挑山工》(作者冯骥才),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五岳之首的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代表,历来是文人墨客偏爱的华彩一笔。古代的泰山,因帝王封禅祭祀而人尽皆知。今天,很多人则首先通过小学课本的《挑山工》认识了泰山。

这篇曾获“全国优秀散文奖”的文章,于1983年选入语文课本。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特意到泰山旅游,和挑山工合影,成为泰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为了一睹课本中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代风华。

“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冯骥才笔下的泰山挑山工,是一群用苦力将货物肩挑手扛、抬上山顶的人。他们步伐坚定,脊梁坚挺,精神坚韧。冯骥才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

挑山工的这种攀登精神永不过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苦力谋生的挑山工或许会消失,被其他形式代替,但挑山工的攀登精神不会泯灭。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也是山东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品质体现。

济南的温晴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选自《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931年春天,著名作家老舍在济南写下了这篇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济南的冬天》。人们对济南的印象,许多便来自这篇散文。

在老舍笔下,独有的地理风貌造就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他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气候,还喜爱其中包含的温和明朗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即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即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品格,那便是“温情”。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将其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不仅是《济南的冬天》,在山东生活的日子,老舍还创作了《趵突泉的欣赏》《青岛与我》《猫》等多篇散文,以及《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等多篇小说,写作素材都源自他在山东各地工作生活及游历所感。其中,《趵突泉的欣赏》《青岛与我》《猫》等文章分别被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作家心中常怀诗和远方,下笔就是对向往的意境与现实的融合。如今,从课本上读到老舍对山东的深情告白,仍不禁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从孔子到老舍,从《烟台的海》到《济南的冬天》,齐鲁大地的历史名人、大好河山无不借由书本跳跃的字符和作者灵动的笔端向我们挥手。闲暇时光,我们不妨重新捧起课本,一起感受齐风鲁韵,发现那藏在课本里的山东。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