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打造户外自主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那么,如何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如何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快乐地游戏呢?威海市环翠区环发幼儿园立足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游戏材料填充为主线,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问题导向,确定游戏重点
首先,幼儿园已经建立20年,配置的设备年久失修,危险度高。户外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操场,虽然有植被、草坪,但可进行的游戏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游戏需求。其次,年轻教师占多数,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游戏理念认识不足,对自主游戏内涵缺乏专业清晰的思路,不知道如何支持幼儿游戏、如何投放材料,以致游戏中经常出现高控管理、站位不佳、角色不清等问题。再次,幼儿园只有大型搭建区、钻爬区和大型滑梯,游戏区域比较少,而且游戏种类单一,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容易导致幼儿失去游戏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幼儿园从规划场地、丰富材料、实时教研、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始了打造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探索。
合理规划,夯实游戏基础
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园发动全体教师和幼儿家长参与设计和改造户外游戏场。经过专业设计师严格把关,幼儿园制定了多套方案。通过班级评比、园所评比,最终确定了游戏场地,并因地制宜划分了八大活动区域。接着,打破对场地功能限制的传统做法,以材料特征或场地特征命名游戏场地,避免了根据区域功能命名限制游戏内容及形式的现象发生。
丰富材料,提供游戏支持
玩游戏是幼儿最爱做的事情,而材料填充是支持游戏的基础。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教师们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将自认为好玩的东西画出来。在研究游戏材料时,教师们发现,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低结构材料最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创意。鉴于此,他们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特点,增添了一些低结构材料并且分层投放,以满足不同游戏水平幼儿的需求。在带领幼儿开展户外游戏时,教师不能忽略游戏材料的方便取用和游戏后的收拾整理。因此,他们根据材料大小和数量投放大量配套的收纳设施,分类摆放各个区域的材料,达到游戏材料“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目标,促使幼儿逐渐养成自主收纳、整理游戏材料的习惯。
实时教研,为游戏保驾护航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园本着“大教研定时、小教研随时”的原则,以“发现问题——深度会谈——达成共识——实践验证——形成经验”为研讨路径,切实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保证材料填充渠道畅通无阻。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活动,不仅让教师学会了通过发现、研讨和实践解决问题,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教研热情。例如,负责管理平衡木区域的教师发现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就开展了安全材料填充教研;负责管理搭建区域的教师根据积木形状多、数量多的现状,开展了材料收纳教研;负责管理滑梯区域的教师根据滑梯区属于“冷门区”的现状,开展了材料种类拓展教研。
每个游戏区域的材料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教师要根据幼儿兴趣、发展阶段、游戏现状、季节变换以及材料损耗等因素不断更新并合理收纳。
科学管理,为游戏推进提供保障
一是教师分配管理。自主游戏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合理的人员安排。每个区域安排3名教师,他们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班主任提前到岗,检查游戏区域有无安全隐患,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负责把控,并观察游戏材料使用情况;配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游戏与交往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保育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材料摆放情况,并陪同幼儿如厕。园长和中层干部参加游戏,并对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是游戏评价管理。游戏评价环节作为幼儿游戏学习的重要部分以及教师的短板,也是管理的重点。在游戏开始前、结束后,教师都组织幼儿进行“我的游戏故事”绘制。其中既有幼儿对游戏过程的如实记录,又有下一次开展游戏的打算。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将内容记录下来,并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是游戏时间管理。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与需求不断调整他们在某个区域玩游戏的时间。过去,幼儿园采取“定班”“定教师”的方式,规定幼儿在一个区域只能玩一个月游戏;现在,改为两个星期换一个游戏区,并把每周五设为“混区日”。这样做既能让幼儿在某个区域深入探索,又能保证幼儿每周都能到自己喜欢的区域玩耍。
(作者单位:威海市环翠区环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