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青驼镇中心小学 “三色”绘就立德树人“驼梦”画卷
日前,沂南县青驼镇中心小学组织部分少先队员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开展“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聆听了讲解员的话语,瞻仰了革命先烈的遗物和照片,学生卢维和紧紧地攥起了拳头。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了解了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一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卢维和发出的感慨之语是该校对学生进行红色、绿色、本色“三色”教育中的一幕。学校所在的青驼镇流传着独特的代表美好愿景的“驼梦文化”,是山东省第三批“强镇筑基”示范点。青驼镇还是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的地方,大青山突围战、孟良崮战役发生的地方近在咫尺。近年来,学校秉承“青禾向阳生,驼梦致远行”的办学理念,通过“红色”教育培根铸魂、“绿色”教育以文化人、“本色”教育固本强根,引导、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红色”教育培根铸魂
“我们力主‘红色’教育进课程、进课堂,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的始终。”副校长高飞说。
学校将“红色”元素融入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鼓励教师开发“红色”主题教育课程。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张美慧开发了主题性课程“红色记忆”。她动情地说:“‘红色记忆’以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为主线,以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府——山东省战工会为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建设历史,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学校还将“红色”教育融入课堂。例如,数学教师将群众推着小车给在前线奋勇抗日的八路军战士送粮的故事编成了数学应用题,借机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狼牙山五壮士》……
学校整合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红领巾心向党”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红色文化宣传橱窗播放红色歌曲、宣讲红色故事,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绿色”教育以文化人
“我们通过‘绿色’课程、‘绿色’作业、‘绿色’评价,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副校长张连金介绍道。
所谓“绿色”课程,是指学校在尊重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人教学特长的基础上推出的校本选修课程,包括篮球、排球、舞蹈、声乐、书法、绘画、诗词朗诵、播音主持、创客、趣味英语、体能训练等社团课程。在“绿色”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自主走班选课。
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作业是“绿色”作业。这样的作业必须做到“四精四必”。“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绿色”评价是指多元化奖励机制,如让学生以“三色卡”“积分卡”兑换学习用品、校园吉祥物等物质奖励,授予“自主管理之星”“小国旗手”荣誉称号、与校长老师合影、班会表扬、电话表扬等精神奖励。
这样的“绿色”教育达到了以文化人的目的了吗?如下的事例是最好的例证。
近期,六年级(4)班学生张伟泽的家长接听了班主任打来的表扬电话后说:“孩子最近放学回家后越来越自律了,特别是上周拿回来一张他与校长的合影和一支用‘三色卡’换来的钢笔,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眼。看来,他是备受鼓舞啊!”
“本色”教育固本强根
深挖当地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固本强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三色”教育的又一举措。
青驼镇是仲邱古城、砚石之乡。学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组织教师开发了“徐公砚研学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定期前往徐公砚岭上博览馆、徐家沟等地开展固本强根研学活动。全县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徐亚文在研学活动结束后感慨道:“我家就住在徐公店村!爷爷和爸爸都是徐公砚的制作爱好者,全家收藏了1000多块徐公砚,我也从爱好徐公砚走到了爱好书法的今天。”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了“石头作画”课程。教师李艳春的《“石”情画意之山明水秀》《“石”情画意之大好河山》《“石”情画意之沂蒙春色》等8篇力作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在李艳春的指导下,学生将讲解与绘画有机结合,把心中的红色故事画在了石头上。《小英雄王二小》石头画的作者刘纪成说:“我从了解主人公到搜集历史背景,再到色彩搭配,用了两天多时间完成了一幅画。但是,在这短短两天内,我学习到了很多历史和绘画知识。”
学校着力打造书法教育特色,以沂南县首届“关爱杯”全县青少年学生“书写阳都”启动仪式为契机,邀请“五老”志愿者走进学校,为学生开设书法辅导课,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