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有情怀的班主任
德国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作品《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年轻时,我并不懂得它的真正内涵;在班主任生涯里摸爬滚打了几个春秋后,再读这句话,我才恍然顿悟:班主任不是手持教鞭、高高在上的威严管理者,而是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俯下身子、平等尊重的引领者。
把班级当作家庭去经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因为那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能让我们的灵魂在一天的喧嚣过后回归宁静。由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精心把教室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给学生一种归属感。教室的最前方、黑板上面的空白是班级最醒目、学生触目可及的地方,我就贴上一条精心挑选的名言警句,或者根据需要自创一句有班级特色的名言,以时时起到警醒的作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是一块宝地,除了要应时应景设计学校规定的主题板报外,我再圈出一块“自留地”,画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美其名曰“心愿树”;学生在心形卡纸上写上自己本学期或者近期的心愿,贴在“树冠”上。每次“工程”竣工,五颜六色的卡纸在教室里摇曳生姿、绚丽夺目。这棵“心愿树”就成了教室里最亮丽的景点,常常引得邻班的学生过来参观。至于教室左右的空白处,我就留给学生们自由创作了。按照学习小组,每组分出一块地盘,轮流设计规划,可以是美术和书法作品展示,可以自创名言警句,可以设计成“爱心墙”,表彰好人好事、发出呼吁号召等。这样,不仅调动了每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增强了他们“班级就是我的家”的强烈意识。他们爱班级、爱“家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因此格外融洽。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真诚关爱。当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时,就是交给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望。我始终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座右铭,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爱护、正确引导。有的学生犯了错误,我不进行严苛的惩罚,而是先批评教育,再让他自我反省;有的学生生病了,我第一时间带领他就医;有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吃饭,我就带着他到餐厅就餐;晚餐时间,我经常用自己的餐卡给学生们买面包……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和我很亲近。有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仍和我保持联系,就像朋友一样。
引领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远胜过单纯教给学生知识。班内有一名男生,父母离异了,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随着爷爷、奶奶年纪渐长,家里收入降低,生活水平随之下降。这名本来就缺爱的学生,内心越发自卑。为了掩饰内心的这种自卑,他故意夸张地表现,穿奇装异服、戴首饰甚至烫头发,表现得很另类,渐渐成了班里的“新新人类”。我没有立即严厉批评他,而是暗中观察他的变化,期待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与他谈话。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澳大利亚青年尼克·胡哲的故事,内心被震撼了。
尼克·胡哲(Nick Vujicic),1982年12月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演讲家。他患有海豹肢病,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被他的妹妹戏称为“小鸡腿”。但他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借助这个“小鸡脚”学会了踢球、打字、滑滑板、打高尔夫、冲浪,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360度旋转这样的超高难度动作。由于尼克的勇敢和坚韧,2005年,他被授予“澳大利亚年度青年”称号。他说:“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
有一天,我趁着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把这名男生叫到办公室,先给他观看了与尼克·胡哲有关的几个小视频,然后给他讲述了尼克·胡哲的故事。我认为火候已到,就结合他的家庭情况开始教育。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脑袋深深地低了下去。我知道,我已触动了他的内心。在他临走时,我拿出一张精致的卡片,认真地写下一句话:“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你能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这是尼克·胡哲的一句名言。我把这张精致的小卡片送给他,他的眼睛湿润了,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快速跑了出去。
如果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班主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引领学生,以一棵参天大树的姿态昂然植根于学生内心,那么抵达“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本质岂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