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传统戏曲进课堂
本报讯(通讯员 苏亚 祝令浩)“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近日,随着戏曲音乐的响起,郓城县公明小学戏曲社团的学生们身着戏服,粉墨登场。技艺满满的“小戏骨”们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着学生们,演出现场掌声如潮。
“我喜欢戏曲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次上戏曲课,我既期待又兴奋。”“我喜欢华丽的戏服、精美的妆容。我会坚持学习戏曲,长大后做一名专业的戏曲表演艺术家。”10岁的苑依然和9岁的魏铭忆告诉记者。
“全体学生的常规戏曲课是一周一节,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戏曲选修、戏曲校队、戏曲少年宫,从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爱好入手,将戏曲教学融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堂内容主要是教一些戏曲唱腔和戏曲身段。在教课之前,我们还会让他们了解要学的这个戏曲故事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的变化。”郓城县公明小学教师李萍介绍说。
在公明小学,很多学生都能有模有样地唱几段经典剧目、表演几个戏曲动作。这得益于学校“戏曲进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看到孩子们对待戏曲这么认真,我非常激动。他们有兴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后继有人了。”正在授课的教师魏雯雯说。
与公明小学不同的是,陈坡乡希望学校2005年把柳子戏作为办学特色。十几年来,学校通过将地方戏曲与校本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思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为艺术院校输送了多批柳子戏专业学员,被确定为“柳子戏传承基地”和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比起单纯戏曲课程来说,让更多学生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知礼仪、懂孝道、辨美丑,享受成长的每个过程更为重要。”陈坡乡希望学校艺术团团长赵维超说。
郓城县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是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等的发源地,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戏曲人才辈出。目前,全县拥有近30个专业和业余剧团,从业人员近1000人。近年来,该县致力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作用,将戏曲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师生的审美实践,引导学生们从感受戏曲、了解戏曲,到欣赏戏曲、喜爱戏曲,力求把中国传统文化“种”进学生心里,持续擦亮“戏曲之乡”这一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