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潍坊经济区英才学校:“高铁元素”助力全环境育人 大学生直播:“热现象”下的“冷思考” 图片新闻 济南市工业学校:“厂中校”让产教融合更牢固 山东农大与潍坊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山东省济北中学:“好活动”赋能学生“好心态” 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鸿雁传书增进民族团结 开展特色心理健康课活动 成武县九女集镇中心小学:举办校园读词会 创设美育“三重境”  引导学生“做中学” 五莲县松柏镇中心幼儿园:青年教师“讲”台竞技

第4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4
【杏坛新语】

大学生直播:“热现象”下的“冷思考”

□ 袁飞

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的兴起,网络直播行业走红,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大学生正涌入直播间。

与其他工作相比,网络直播行业准入门槛低、工作时间自由、工作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主播沟通和自我展示的需要,有着可观的收益与回报。而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爱好,且有经济独立和为就业做准备的迫切愿望。两者的部分特性相契合。在“准入门槛和成本双低、经济回报和名气双高”等特性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成为直播队伍中的一员。各直播平台也乐于将“大学生主播”作为噱头大肆推广。

然而,“直播热”兴起的同时,诸如博眼球、赚流量、直播行为肆无忌惮、个人权益难以保障等直播领域的顽疾也悄然来到大学生主播身边。

在主播身份上,由于平台并不能有效鉴别主播的真实身份,一些社会人员假借“大学生”的头衔 “蹭流量”“赚打赏”,误导了观众,影响了公众对“大学生主播”群体的整体印象;在直播内容上,受直播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一小部分大学生主播为获取更多的礼物打赏,盲目跟风模仿,以低俗、博眼球的方式吸引流量,甚至游走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边缘;在直播方式上,不少大学生主播将教室和寝室作为自己的直播地点,甚至有人在老师和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开直播”,让同学和舍友备受困扰;在个人权益保护上,有些直播经济公司利用直播合同漏洞,以低廉的价格将大学生主播变为自己公司的“苦劳力”,一些大学生主播为了播够合同规定的时长,严重透支了身体,影响了学业。

大学生直播乱象的背后,是直播领域长期存在的弊端和恶劣风气。我们不能对其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要发挥多方合力,引导大学生远离直播乱象。

2023年12月1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专门提到,将整治利用大学生名义制作传播“软色情”信息进行低俗营销的“色情擦边”行为。这无疑将对那些假借大学生名义“蹭流量”的主播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

作为直播服务的提供者,直播平台必须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加强对主播身份和直播内容的监督审核,对于假借大学生身份“蹭流量”、内容低俗及其他违规直播行为,应予以严惩,并协助监管部门完善规则、制定规范,保护大学生主播的个人权益。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直播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规范性指导,引导大学生直播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做好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工作,避免他们因沉迷于直播而耽误学业和就业,并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上予以积极支持。

直播的世界虽然绚烂多彩,但有自己的边界。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直播,都不能突破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作为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他主体也应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引导大学生直播回归正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直播环境。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