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自卑的高山
周末逛街时,碰巧遇到一家与我的学生阿紫同名的店,就随手拍给她看了。这时,我回忆起了与阿紫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阿紫是上一届的毕业生,但我和她的缘分却没有随着毕业而结束。我们偶尔问候,分享彼此的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里一同成长……
病魔找上门
真正了解阿紫,是从她卸下防备心理,向我讲述生病经历开始的。她小学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低年级时就被确诊先天性小儿抽动症,后来病情逐渐加重,在严重的时候睡觉也会抽搐,从此药不离身。一个不怎么“正常”的孩子总会遇上小伙伴异常的目光,因此她早早就遭受了同学的排斥。在小学,她只得一边抽搐一边忍耐,等回到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偷偷哭泣。就这样过了5年,她的病情虽已得到控制,但与人相处时精神紧张的情况已经难以改变。
她问我:“为什么病魔找上了我?世间有这么多不幸,为什么偏偏找到我呢?如果一些道理必须让我通过生病才能明白,为什么还要剥夺我好好生活的权利呢?”我说:“世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无法选择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却可以慢慢改变未来。经过磨砺的你就像暴雨后的蓝天,会变得格外明亮。”这句话是我对她的祝福,却不经意间预言了她在克服病痛后不断成长的美好结局。
让人心疼的孩子
常年吃药和病痛的折磨让阿紫变得谨小慎微。升入初中后,她总是小心翼翼、不断妥协,生怕自己犯病被同学嘲笑,生怕因做错事而被同学排挤、失去朋友。她努力适应集体,体谅他人,自己遇到事情却不愿麻烦别人。
在学业上,入睡困难导致她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虽然她既聪明又努力,但是成绩只是中等水平。学业和身体上的双重自卑,让她一度产生了“活着是家庭的负担,是世界的负担”的想法。
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样描述这些孩子所面临的困境:“那些努力克服或正在尝试克服困难的孩子往往拥有非同寻常的才能,因为抗争令他们强大,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大部分身患疾病的孩子因为没能得到正确的培养而深陷自我挣扎的深渊。
勇气和力量
尽管阿紫的家庭氛围很温馨,但是她的身体伤痛和心理苦痛却没有得到家人足够的关注和疏解。如何帮助她成功脱离困境呢?这需要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给予她强大的力量,让她拥有与困难抗争的勇气。
发现学生的困难并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是教师的职责。阿紫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被疾病弄得措手不及,导致她一遇到问题就会迟疑或退缩。每次来找我时,她都站在办公室里靠墙的一侧,远远地跟我说几句话。我看出来她还没有适应学校的生活,或者说进展缓慢。作为班主任,我是帮助她适应新环境的最佳人选。但要想真正帮到她,第一步应该是和她建立心灵纽带,走进她的内心。
大概是感受到了我的关注与关爱,阿紫开始把我当作她的倾诉对象。我们的对话从生活的小细节到未来的人生规划,林林总总。粗略估计,我们的聊天记录大约能写成一本故事集了。我的关爱和包容在这个女孩的心里点亮了一盏明灯,埋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
如果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一旦建立信心,再去面对现有的困境并脱离出来就相对容易了。因此,了解阿紫的兴趣和爱好是鼓励她摆脱困境的关键一环。
阿紫从小喜欢绘画且水平高超,基于她的这一特长,班里的黑板报、主题画报、班级笔记本封面设计等任务,我统统交给她,让她代表班级参与进来。最终,她参与制作的美术作品被学校制作成明信片;她通过参加地理环境地图大赛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在学考中取得A级的好成绩。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持续不断获得的成就感、荣誉感让她时刻感受到她是班级中很重要的一员,更是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优秀构建者。
长时间的中医治疗虽然让阿紫的抽动症有所缓解,但是她总担心自己会在睡觉时抽搐,故而不敢在教室里午休。我觉察到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帮她克服这一心理障碍。最终,我决定用最自然的方式解决它。比如,我以一些零碎的班级事务需要她协助为由,把她留在办公室里,待她忙完后就留她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会儿。陌生的办公室就是她适应新环境的开始。在我的引导和陪伴下,她的紧张心理开始松弛下来。
有一次,她病情发作了,身体不停地抽搐,跑到办公室找我。我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的她是如此需要我的支持。我二话不说,紧拉着她的手走到校园里,通过转移注意力、进行心理暗示,安抚她的心灵,直到她的情绪稳定下来。
长期的“心灵按摩”让阿紫的情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她的抽搐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少。
阿德勒说:“儿童意识到自己的生理功能缺陷,就会依据对自己能力的判断给自己的发展设定限制。然而影响心智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儿童对缺陷、对未来成长道路的态度。因此,对这些孩子,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智力或性格不会因此存在缺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破除一切枷锁,重塑自我。阿紫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努力克服或正在尝试克服困难的学生往往拥有非同寻常的才能。这是因为,抗争令他们变得强大,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